66-1976年上海的青年工人,学徒三年,第一年:17.84元/月,第二年19.84元/月,第三年21.84元/月,满师后:36元/月,奖金5元。因一直不加工资,民间有36元万岁一说,下面一组物价除特别注明的,为上海市1966-1976年时期及1970年代1980年代早期,购买米面制品和豆浆均要粮票。
改革开放以来,温江美食高速发展,特别是原国营食堂职工离开了单位,利用自己独特的手艺,结合时代变迁开创了新的菜肴,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一些特色美食形成了产业和品牌效应,如蒙氏叫花鸡明芳居裕昌火锅石头火锅政府专门打造了南浦郡美食街,大学城建成后,更是包容了全国各地的美食,远至新疆的西域烤肉,南京灌汤包陕西面食沙县小吃等等在温江就可以品尝,温江本地的牟抄手银丝米线老妈酱肉甚至猪耳朵大酒店也形成产业!是汽车司机们的最爱,公平也成了温江最早的美食小场镇!八十年代初,沿成温公路形成了最初的美食走廊,公平公社规模最大,供销社管理的食堂逐步有人开始承包,舒国均先生率先带领自己的几个儿子在路旁水泥瓦的铺子中用猪肉切成寸方大小,精心熬制四个小时,一碗肥而不腻,耙而不烂的舒炖肉横空出世!
然后美食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尽管解放前温江就有著名的名吃享誉成都,如程抄手东坡肘子麻辣肉片温江水饺鱼凫卤菜小碗红汤牛肉豆腐连续丝白油豆腐名满成都的韩包子等。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美食停留在民间!后来下乡当了知青才知道农民进餐馆要自带米面换成粮票或是粗粮票才能进餐,而农村吃肉需上肥猪才能返还肉票!农村人是没有粮票的,当时不明白温江赶场天人们是怎么安排餐食?
温江有很多美食,第一次有记忆吃到温江美食大概是1968年,温江十字口的国营食堂吃了一碗0.12元的原汤抄手,终身难忘,高汤上漂浮着油花,薄如蝉翼的面皮包着精心调制的馅料,淡淡的胡椒味,几粒葱花,无限鲜香!进馆子吃饭是一件难的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公私合营运动,划定人身成份,餐饮行业整合成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没有个体经营人员,每个从业人员都是有单位的,乡镇则由供销社统管,商业局所属的米面油由商业部门统购统销,一律凭票供应,粮票肉票酒票等一度制约了美食的发展!各种美食之源已不可考证!
清嘉庆十九年版的温江县志人口记载:顺治十六年,全县仅有32户,男31丁,女23口,清康熙二十九年后,清政府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大量移民到四川,至清末,人口剧增到20余万,开垦农田26万亩,一年两熟的农业生产金温江名声鹊起。然而,1644年甲申之变后,数十年战乱,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四川通志说丁口稀若星辰!金温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80余种蔬菜四季生长,六畜兴旺,餐饮烹饪业有着良好的基础,温江美食温江,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季如春,沃野平畴,膏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