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银行的利率,今天早上路过看到的,从2013年就开始理财,基本不在银行存定期,没想到银行现在的利率这么低。2013年主要是银行理财,当时收益达到8.1,但是金额有要求,后来越来越低,2015年在支付宝和京东上理财收益也达到8.8,2016年又换到现在理财的地方,真是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好的理财产品,稳健的收益拿了10年,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
所以用理财产品的利率来衡量肯定是不合适的。银行是赚利息差的,但是银行绝大部分存款实际上都是活期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定期,更不是都是理财产品。首先,他说的房贷降息是事实,房贷利率已经快低于一些理财也是事实,包括说某些转换为经营贷只有3%左右的贷款利率也是事实,但是说银行赔钱这就是完全不懂了。难道可以这么想当然的吗?看他有这样的观点,我实在是被震惊了。
所以我想再对部分人提出较多的问题做出一些回应吧。从和大家的沟通交流中,我发现太多人对于银行真的是不了解,而且很多人对银行完全是存在自己想象中在判定价值,更关键的是,这居然是普遍现象!我认真地看完了每一条评论留言,包括还有一部分网友和我私信讨论了很久。最近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银行的短文,得到了不少回应。如果要签字,一定要看清楚内容,否则可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首先,银行理财利率一般都是4%左右,能够达到6%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有风险了,大概率根本就达不到60%左右。从上述事情可以看出来,投资一定要非常慎重,而且要谨慎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可能就跟想象的不一样了,甚至可能损失惨重。但是法院也表示,如果未来曹先生如果有确定损失,也是可以继续起诉的。但是法院判决却因为私募基金盈亏不确定驳回了曹先生要求赔偿130万本金以及利息的诉求。
如按此计算,该私募基金现在仍在存续期,也无法兑现。而且2017年4月,该基金将营业期限延长至2032年3月。2019年8月要求结算,被告知无法结算。2015年8月,被告知4年后才到期。经过了多年,不仅每年没有分红,而且本金返还也是遥遥无期。曹先生加入的是私募投资公司,曹先生出资额为130万,持股比例为1.84%。但是曹先生万万没想到,这些资金都进入了一家私募基金。
到2012年,银行人员表示,可以参加vip投资,这项产品年化复合收益率达到了60p%,每年有90%强制分红,三年返本,七年到期返回全部收益。2010年,曹先生将空闲的房产卖掉,获得300万元的资金,随后便存在了一家银行,这位男子是曹先生。上海,2010年,一男子花费130万元,在银行买了一份理财产品,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却变成了私募基金,不仅没有利息,而且更是无法兑现,投资130万理财却成了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