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固收产品的一波史诗级大跌,给投资者们上了印象很深的一课。不管是银行还是券商产品,无一幸免,当然现在已经全面收复失地并创了新高,但相比去年上半年固收产品动不动七八个点的年化收益而言,现在的收益更为合理,原本以为银行理财最稳妥银行理财不会亏的储户们,甚至是部分银行人,这才开始认真审视净值型理财的含义。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占比96.87%混合类产品占比1.94%权益类产品占比0.24%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占比0.95%。其中,一级的产品占比3.43%,二级占比87.42%,三级占比7.68%,四级占比0.2%,五级占比1.26%。从风险等级来看,产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截至2023年2月23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已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达2941只。然后突然快年底了收益天天飘红,最终年底到期了基本达到了本金附近略微亏损,全年基本白玩了。
股神的公司盈利水平像极了去年的国内大多数的净值型银行定期理财产品,刚买的时候以为是保本保收益的,每天都有收益,慢慢的出现了负收益,直至本金有所亏损,年中的时候亏损加大,很多投资者坐不住了质问银行,甚至部分产品出现了赎回潮!对于银行来说,不要总去想办法设计奇怪的贷款产品,也要着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提高居民的理财收益,才能增加居民对理财的意愿。其实,解决储蓄搬到消费端的路径很简单,就是提升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大家兜里有钱了,消费就自然起来了。
更可怕的是以Z世代著称的95后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月光族了,他们这一代更喜欢储蓄,花钱意愿还不如我们,天真的还是我们。一边是银行理财规模持续收缩,另一边是资金加快流入储蓄端,尽管现在年化收益都不到2,居民有钱要么储蓄,要么都赶紧还房贷,因为实在找不到能跑赢房贷利率的理财产品。央行1月份数据显示,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其中,上述五大行理财公司规模降幅约760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行理财公司及招银兴银信银浦发光大平安共11家理财公司的产品管理规模约为16.3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减少约8300亿元。疫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疫情对心理产生的影响还在持续。与防御性储蓄意愿大爆发对应的是今年1月份11家理财公司规模再减8300亿。
相对的,服务就没大行的粘性好。城商行的产品比较简单粗暴,利息相对高,产品少,一目了然,也开始有了净值型理财,但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收益,中信也差不多,但是中信有个厉害的,就是到期前可以转让,这就盘活了资金的灵活性。招行是零售大行,产品也多,但是要一个个了解清楚不容易,四大行普遍偏低,感觉好像不缺客户。这是经常光顾的几家银行,纯粹对比几家银行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