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几天,中报密集期,如何才能不踩雷?
一,6万股民踩雷了!
昨晚消费股又爆了个雷,华熙生物二季度收入-18.09%,利润-56.1% !人家爱美客只是增速下降,华熙生物中报直接崩了。这是破罐子破摔,不装了。
男人的白酒,女人的医美,中产的免税。这几个消费升级最风光的行业,今年全都跌落神坛,惨不忍睹了。
女人的医美:爱美客二季度营收增速2.35%,净利润增速8%;
男人的衣服:海澜之家二季度营收增速-6%,净利润增速-14%;
白酒:舍得酒业二季度营收-7%,净利润增速-35%;
免税:中国中免上半年净利润32.88亿,同比下降14.94%。
其他消费股:中炬高新二季度营收-12%;桃李面包-6%,上海家化-14%。甚至蒙牛乳业在港股已经破净,简直匪夷所思!以前估值高高在上的消费股,沦落到破净的尴尬境地了。
二,避开消费就能不踩雷吗?
从已经公布的财报来看,消费股业绩确实差!但业绩差归差,在股价已经跌去70%、80%的基础上,还能继续大跌,这肯定有“跌过头”的嫌疑!
而且,7月份的重磅会议已经定调下半年工作:将扩大内需消费当成头等任务。
所以避开消费股,不等于就避开雷了,搞不好还把机会股放弃了。
这种情况,放在其他板块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观察一下来,现在雷和糖,肯定不是通过上市公司的主业、题材来划分,而是及机构资金的态度。
一个股票如果机构愿意积极参与,甚至在调整中就已经积极参与了。
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涨的时候不清楚机构是不是在积极参与,大涨之后知道了也晚的。原因就是多数人分不清楚哪些交易有「机构交易特征」,因为机构交易和游资、散户都混在一起了。
实际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
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
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我们看下面的天邑股份,该股是华为海思概念股,由于9月9日海思时隔四年重开发布会,所以市场高度关注。因此作为华为海思的合作商,该股被机构盯上了。
我为什么说是被机构盯上了,就是因为只要用系统去观察该股的「机构交易特征」,就能发现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说明机构在积极参与。从7月31日开始持续,但彼时股价并没有上涨,甚至在8月2日海思发布会公告之后反而下跌,看上去就是提前炒作,然后见光死。但实际上,机构一直在积极参与。等到8月下旬,这个概念升温,立马就借题发挥,爆发一把。
而手中持有的股票,要是没有「机构库存」数据,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可能在震荡中就突然跳水,所以,最近这段时间里,「机构库存」数据能决定了生死。
这种状态,绝不只是华为海思概念股里的机构是这么做的,之前AI眼镜概念,也是同样的情况,看当时的创维数字,显而易见,在长阳大涨之前,当股价调整时,机构资金早已积极参与数天,备足了准备。只要使用系统观察机构行为,立即就能发现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在股票上涨之前,已显著持续。这便是机构的行动展现,且这韵味无法直接从走势中发现。
所所以说, 但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正因为跌过头了,才可能有市场转暖后的暴涨!熊市最末期,没有股票是绝对安全的。现在还没有至暗时刻”,还需要一个最后的恐慌。
静待黎明的到来!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