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中国汽车贸促会在微信公众号发声:欧盟对华电动车终裁结果严重损害中欧汽车经贸合作关系。欧盟委员会对此前发起的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进行了终裁信息披露,三家抽样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比亚迪、吉利、上汽的反补贴税率分别为17.0%、19.3%、36.3%,特斯拉的反补贴税率为9%,配合企业平均税率为21.3%,不配合企业税率为36.3%。中国汽车贸促会代表中国汽车行业对此次终裁结果表示遗憾并坚决反对。
临时关税将在11月底结束,对于是否向中国产电动汽车正式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欧盟必须在此之前做出明确决策。欧盟各成员国必须通过咨询程序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关于临时关税的立场性文件。然而,欧盟委员会并不会受到来自各国的立场性文件的约束;各成员国可以随时更改立场,比如在今年秋天就正式加征关税决议进行投票的进行中。德国政府一直对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持保留意见,如果欧盟执意要执行该项决议,中国方面可能对德国车企乃至整个工业界采取反制措施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始于40年前,德国大众率先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40年来,欧中汽车产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教授马尔滕·施泰因布赫看来,中国是欧洲汽车品牌极其重要的销售市场,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等欧洲车企都在中国设有工厂,并将大量产品返销至欧洲等地,加征关税同样会损害这些欧洲企业的利益。捷克汽车工业协会在一份声明中说,加征关税背离了时代潮流,“过去几十年,正是贸易壁垒的消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展和繁荣”。
欧盟对华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电动汽车方面发展太多,他们不希望中国占据过多的市场,所以以此为借口来打压中国。毕竟据了解,虽然各个国家都大力发展过电动汽车行业,但是这些国家由于技术、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无法实现电动汽车的全面化。而且现在中国占据电动汽车的市场太多了,他们要是再不阻止,可能整个市场都会是中国的。所以秉持着自己利益得不到也不想给别人得到的想法,欧盟对于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进行了各方面的反制措施。
中国新能源汽车不管是在生产量、还是在销售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和中国新能源汽车正面抗衡的第三方海外新能源汽车厂,数量不多。目前最有活力的就是美国的特斯拉,但特斯拉的相当多产品也是在中国市场生产的,这让不少的欧洲国家感受到了危机。比如法国,因为法国也是有着汽车工业的。欧洲各国害怕中国新能源汽车完全抢占市场以后,他们会逐渐被淘汰出这个产业线,所以就想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限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市场。
欧盟的表态再度引起中方以及欧洲车企巨头的反对。中国机电商会指出我们密切关注着欧盟的一举一动,它的每一条决策都会决定中方车企是否会去欧盟投资,封闭而不公平的欧盟市场,对中方车企来说缺乏吸引力。专家还指出,欧盟当下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使用限制贸易手段迫使中企赴欧投资,另一方面又为中企在投资与运营“创造风险”。最终这种不合逻辑的做法只会使得欧盟“事与愿违”。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对关键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制正在冲击供应链,并加剧了对西方先进芯片和军用光学硬件生产不足的担忧。2023年7月,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报道称,这种限制导致这两种矿产资源过去一年在欧洲的价格上涨了近两倍。“这些限制措施和后续的出口管制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数十种关键资源的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有句老话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完美契合了中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境遇。近年来, 中国的崛起对美西方所谓“西方优先”的传统思维构成了严峻挑战,引发了这些政客的恐慌,于是他们炮制了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产能过剩”等话题,对中国大搞“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化”,并为中企量身定制和“”优化了《外国补贴条例》,在海外市场投资经营的中企不得不面临无休止和无理的滋扰盘查,还有带有明显歧视性质的关税政策或进出口限制。
据参考消息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披露后,中方批评欧盟未充分吸纳中方意见,仍坚持错误做法,且利用抽样区别对待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扭曲调查结果,中方对此坚决反对、高度关切。发言人批评欧方此次公布的终裁披露并未充分吸纳中方意见,仍坚持错误做法,裁出高额税率,还利用抽样区别对待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扭曲调查结果。
上一篇:科创板上市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