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巽霖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启航投资领投,北岸产投跟投。这家成立于2023年9月的年轻企业,正以颠覆性的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攻克玻璃基板表面金属化的世界级难题,为半导体封装、高清显示和功率器件领域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
01.玻璃基板:摩尔定律终结者的新希望
在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当下,英特尔于2023年9月宣布计划2026年量产玻璃基板封装技术,三星、AMD等巨头紧随其后。
玻璃基板由于其平整度高、厚度低、尺寸大、机械性能可调、导热性能好以及材料成本低的特性,成为下一代芯片封装的理想载体。当下,玻璃基板的量产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表面覆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玻璃是非导电材料,覆铜能赋予玻璃基板导电性,是推进其在电子封装等领域应用的关键步骤。然而,玻璃表面平滑、黏附性较差,玻璃衬底与金属层之间结合强度差,容易导致金属层卷曲甚至脱落。尤其是钢化或超薄玻璃,其加工耐温性较低,为保证良品率与工序协调性,一般只能承受 400 ℃以下的加工温度。玻璃表面覆铜的结合强度与厚度控制,长期困扰行业进展——这正是巽霖科技的技术突破口。
02.PVD黑科技:让玻璃"长出"铜电路
传统工艺采用胶粘铜箔或电镀增厚,存在结合力弱、翘曲变形等痛点。巽霖科技自主研发的离子化PVD技术,通过真空环境下金属元素的离子注入与扩散,可实现玻璃基板最大覆铜厚度100μm、覆铜结合强度>0.6N/mm@20μm,陶瓷基板最大覆铜厚度400μm、覆铜结合强度>12N/mm@400μm。
"这相当于在玻璃表面'种'出金属晶体层,而不是简单粘贴。"CEO甄真博士解释,团队凭借在航空航天涂层领域的技术积淀,创新设计多层复合结构,攻克金属-玻璃界面应力匹配难题。
03.全链条布局: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革命
不同于多数材料企业只做单项工艺,巽霖科技走向量产之初就发现,仅仅做核心的赋能技术,解决不了全链条量产的问题。借助区域政府产业支持和资本投入,巽霖科技拿到了电镀和蚀刻牌照,在天津、青岛建设全自主产线,完成了从玻璃切割、打孔、磨削、钢化、塞孔到覆铜、电镀、曝光、显影、蚀刻和化镀的全链条布局。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将完成青岛工厂10 万平方米产线全面的运行,天津工厂预备6月全面通线,年底形成 30 万平方米产能。
04.中国智造的"隐形冠军"之路
创始团队的技术基因令人瞩目:CEO甄真博士曾主持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项目,经历1400℃极端环境验证;董事长甄洪滨深耕涂层装备30年,其创立的Scienwood公司为高铁轴承提供国产化涂层。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在2024年获韦豪创芯、国汽智联、水木华清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并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创业大赛” 优秀奖、“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具备天津OTC企业、信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资质。
玻璃基板作为上游材料,若要促使下游应用厂商改变工业路线,需历经漫长的验证过程。鉴于此,巽霖科技围绕玻璃基板应用的三大领域,制定了相应的落地策略。
在半导体封装领域,玻璃基板具备散热性佳、导热性良好以及较低介电常数等优势,其应用主要聚焦于算力芯片。当下,巽霖科技正与头部厂商携手开展合作研发,将此作为技术引领的关键方向。随着封装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有望实现玻璃基芯片的批量化生产。
背光显示模组和直显模组领域,是巽霖科技推动应用落地的重点发力方向。在显示模组方面,巽霖科技具备制造 1350×1050mm 高铜厚大型面板的能力,可直接实现小间距高清高亮大尺寸全透明玻璃屏幕的应用。同时,通过利用精细线路适配巨量转移、COB 及 MIP 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升 Mini/Micro LED 产品的可操作性。甄真指出,Micro LED 作为潜在的终极显示方案,存在全面超越 OLED 的可能性。针对目前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的 LCD 电视大面积背光模组玻璃基板,巽霖科技已与国内头部厂商达成合作,共同探索采用玻璃基板替代传统多层堆叠背光模组的方案,从而使电视更轻薄、亮度更高、效能更优。
在 PCB 替代基板领域,巽霖科技着眼于成熟市场的开拓。2024年中国PCB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甄真认为,玻璃基板可以完成部分产品替代,并且沿用大宗商品价格逻辑,技术体系成熟后,玻璃基板价格将更有优势。比如单面或双面覆铜刚性板,在精细线路、耐候性基板、大尺寸无拼接基板等领域,玻璃加镀铜方案则有一定的优势。
针对未来市场规划,甄真表示:“我们计划在5 年以内,针对显示玻璃基、功率陶瓷板以及替代 PCB 这三个大市场,把我们的连续生产能力、生产体系,包括产能都全部建设起来,并持续推进芯片载板的工艺和设备研发,为先进封装玻璃基板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
来源:36氪未来产业(本文由石英产业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