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上行,带动投资者信心与风险偏好明显回升,公募发行市场也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数据显示,年内新发基金首募规模已超17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但回暖背后,分化仍在延续,至今仍有公司一基未发,年内首例募集失败案例也已出现,背后或都反映出部分公司战略的失误以及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发展的困境。
基金发行回暖 年内新发基金首募规模已超1700亿元
具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今年以来共新发187只基金(只计算初始基金,以基金成立日为口径统计),首募发行份额合计达1699.06亿份,首募规模合计达1737.09亿元,较比2024年同期的1398.44亿份、1469.67亿元分别增长21.5%和18.2%。
其中,发行产品数量最多的为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和鹏华基金4家公司,年内共新发基金8只;首募规模最大的则为建信基金、富国基金、鹏华基金三家公司,年内发行产品合计首募规模分别为166.95亿元、98.44亿元和77.59亿元。
分产品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仍是规模增量的主力,年内共新发产品31只,首募规模达800.58亿元,占比46.08%;股票型基金年内发行占比显著提高,共新发103只产品,首募规模达623.22亿元,同比增长50.06%和141.15%;混合型基金方面,年内新发产品33只,首募规模达96.31亿元。此外,QDII基金、REITs、FOF年内新发数量分别为4、4、12只。
细分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发行回温,共计发行35只,首募规模达97.34亿元,其中,广发同远回报规模最大,首募规模达18.91亿元,融通品质优选、华商恒鑫回报等产品首募规模则在6亿元以上。
指数基金方面,在首批科创综指ETF中出现一日售罄、多只基金提前结募,以及首批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发行的带领下,延续了去年的规模增速,年内共发行产品110只,首募规模达968.44亿元。其中,建信中债0-3年政金债指数规模最大,首募达59.11亿元,宏利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首募规模为50亿元,天弘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博时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南方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首募规模达30亿元。
而对于年内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的双重增加,有分析人士指出,发行回暖与市场行情的好转有关。自今年年初以来,A股市场持续保持震荡攀升走势,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板块展现出了显著的赚钱效应,带动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回升,也拉动了基金发行的回暖。
87家基金公司一基未发 诺安、平安、浦银安盛等赫然在列
不过,在发行回暖背后,行业分化也仍在延续,虽开年至今已先后有187只基金产品募集成功,但也仍有基金公司截至目前一基未发,甚至有公司募集失败。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148家公募基金中共有87只年内仍未发行产品,占比达58.78%。细数其中的公司,仅有28家管理规模在500亿以上,管理规模低于百亿甚至五十亿的比比皆是。其中既有汇百川、安联这样成立两年左右至今管理规模仍5亿以下徘徊的基金公司,也有淳厚、前海联合、江信这样规模稍大但股东内斗不断,内部治理混乱的基金公司。
另外,在上述一基未发的公司名单中也不乏千亿级别的公司。其中包含了超6000亿管理规模的平安基金,超3000亿管理规模的浦银安盛、国寿安保和长城基金3家公司,超2000亿元管理规模的国投瑞银和诺安基金等公司。
从影响来看,持续推出新产品可以有效的保持基金公司在市场上的活跃度和曝光度,也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年至今未曾发布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或会使基金公司在市场上的声音变小,逐渐被投资者和市场所忽视,品牌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另外,在基金行业中,新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往往是衡量基金公司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长久的不发新可能会让市场认为该基金公司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可能会因此下降,从而难以跟得上市场的脚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头部公募密集布局新品的背后,行业内也出现了年内首例募集失败的案例。3月1日,兴华基金公告称,截至2025年2月28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旗下纯债基兴华兴盛纯债基金在募集3个月后因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宣告成立失败。而资料显示,兴华基金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基金公司,至今管理规模也仅有96.89亿元。
上述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或因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投放相对谨慎的影响,今年纯债基金的回报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则或源于公募行业“马太效应”的加剧。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头部公司凭借品牌效应和过往业绩往往更容易吸引资金,而中小型公募由于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此外,部分中小公司可能出于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选择观望或减少新产品推出,以避免资源浪费。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公募可能“掉队”,并预计公募行业将更加“头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