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 共赴伟业
——读《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随想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营口市委副主委
葛华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阶梯,也是时代发展的镜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奔涌的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交织,各种挑战和机遇并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如何看清国家经济治理的独特逻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小欢的著作《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用独特的经济视角和生动的案例剖析,使人置身于一场关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对话,无形中经历了一场思想洗礼。
拨开迷雾:一部经济发展的“解码之书”
《置身事内》作为一本兼具学术严谨性和通俗性的经济读物,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经济的大门。它用通透的道理和优美的文字,将复杂的中国经济现象化繁为简,将晦涩复杂的经济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的真实图景,让读者能够从细微之处感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无论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土地财政的历史渊源,还是城市化背后的资源配置逻辑,每个案例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一一呈现,无不闪耀着作者对中国经济深刻洞察的智慧。这种讲述,既让人读懂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表”与“里”,也使得“置身事内”这一书名,寓意更加深远。
在书中,作者不仅讲述了中国政府如何在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作用,还清晰勾勒出政府如何在城乡、区域、产业等多层次的资源配置中担纲“引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例如,书中分析了土地财政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双面性”:一方面,通过土地出让金积累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房地产经济与地方债务问题。这样的阐述帮助读者看清:中国经济发展并非一片坦途,而是一个在多重矛盾中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这种直面矛盾、剖析本质的写作风格,使得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逻辑。
以小见大:微观机制中的“大国叙事”
《置身事内》通过微观与宏观结合的方式,将国家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书中提到:“中国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政策、制度的宏观调整,更是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从地方政府的基层事务到中央层面的制度设计,从农村到城市,从企业到个体劳动者,这部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
以书中讨论的城市化问题为例,作者指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推动城市化的模式,虽然有争议,但在一定历史阶段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那些高铁站、跨海大桥、机场、高速公路,它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象征。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也许无法时刻置身政策的讨论桌,但这些政策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正如书中所言:“置身事内,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初心不改:从理论到实践的启发
《置身事内》不仅是一部学术分析之作,更是一部指导实践的启发之书。作者通过案例剖析和理论升华,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国家经济治理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与书中论述的经济发展路径不谋而合。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运作中,既需要保障城市发展的资金来源,也需要平衡土地出让背后的民生需求;中央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既要考虑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也要兼顾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这些复杂而精妙的平衡,体现了中国特色经济治理模式的智慧,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与时俱进: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一部动态调整的过程。”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个阶段都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如何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例如,在防范债务风险方面,书中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进入“灰犀牛”区域。未来,如何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必然成为经济治理的重要方向。同时,在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如何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思考,更需要行动的实践。而行动的基础,正是《置身事内》带给我们的这种深入思考能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防范债务风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作者通过书中的分析,提醒我们:只有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态度,才能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先机。
信心之源:坚定前行的中国经济
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蓬勃动力,更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正如《置身事内》中所展现的那样,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探索的实践史。从土地财政的实施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改革智慧。历史一再证明,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改革,就能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将风险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传递一种超越经济数字的信心——一种对未来的笃定和对挑战的从容。这种信心源自于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也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次攻坚克难的成功实践。回顾过去,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决策,中国经济必将以更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这种信心弥足珍贵。它提醒我们,问题的存在并不可怕,只要保持开放与乐观的心态,始终寻找可能性,就一定能迎难而上,化解危机。正如《置身事内》所揭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不仅在于庞大的市场和雄厚的资源,更在于其独特的韧性与创造力。这样的信心,贯穿于我们的历史经验之中,也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书为鉴: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正如书中所言,“中国经济是所有中国人的经济”。这种经济治理模式的复杂性、创新性和适应性,既为国家发展积蓄了强大的韧性,也为每一位中国人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作为普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扩展,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应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旁观者,更应该成为贡献者。从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到工作岗位上的精益求精;从关注国家政策的方向,到积极参与地方治理的实践,人人都可以以“置身事内”的态度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个体的自身努力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这正是书中“置身事内”理念的精髓所在:不仅政府需要置身事内,每个公民也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掩卷而思:与时代共奋进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本,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让我看清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感受到党和政府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决心,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普通一员,在这个伟大时代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