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公用控股的济宁利客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利客商贸)利客购物体育馆店突然闭店,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一、闭店“甩锅”消费者,商家责任何在?
利客商贸在回应中声称“经营调整方案已报上级审批”,却对闭店前夕货架空置、消费者质疑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事实上,早在3月下旬便有网友反映超市“清仓甩卖”,而企业未及时披露真实经营状况,反而任由传言发酵。闭店前夕的“甩卖”更像是仓促甩锅,而非理性决策。消费者储值卡余额未退、购物习惯被迫改变,商家却以“调整”为由推卸责任,实属荒谬。
二、数据分析形同虚设,决策沦为“拍脑袋”
闭店前货架空置、消费者集中投诉,早已是市场给出的明确信号。然而,利客商贸却无视这些数据,选择在4月15日突然闭店,暴露出其数据分析能力的严重缺陷。若真有科学数据支撑,企业理应提前预警、妥善安置消费者,而非在最后一刻贴出闭店公告,让消费者为企业的经营失误买单。
三、区域布局“断臂求生”,消费者被迫“用脚投票”
利客购物体育馆店闭店后,利客商贸在济宁市区仅剩济宁高新区一家门店。这种“一刀切”的收缩策略,不仅让周边持卡居民购物成本陡增,更让消费者质疑其商业规划能力。随着城市扩张,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日益分散,而利客商贸却选择将所有筹码押注在单一区域,最终导致服务半径严重失衡。消费者用实际行动投票:闭店前夕的货架空置、社交媒体上的声讨,早已为这场“商业溃败”埋下伏笔。
四、信任危机难解,商家需付出惨痛代价
此次事件中,利客商贸的“不道歉、不补偿、不解释”态度,彻底激怒了消费者。储值卡用户面临“钱花了、店没了”的尴尬,而商家却以“经营调整”为由逃避责任。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引发消费者集体诉讼,更可能让利客商贸在济宁市场彻底失去立足之地。
利客购物体育馆店的闭店,绝非简单的“经营调整”,而是一场由企业战略失误、数据分析失真、消费者权益漠视共同酿成的商业悲剧。闭店公告贴出的那一刻,利客商贸失去的不仅是一家门店,更是消费者的信任与市场的尊重。若企业仍执迷不悟,等待它的将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最终审判,以及法律追责的必然结果。这场风波,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商业世界中,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就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