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A股上市公司华阳新材交出了一份颇具亮点的一季度财报。
今年一季度,华阳新材主营收入9241.24万元,同比上升120.89%;归母净利润9881.52万元,同比大增482.0%。
据华阳新材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 3.87 亿元,同比增长 43.00%,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76%、6.94%。
对于业绩稳步提升,华阳新材表示,针对贵金属回收产业市场占有率提升难度大,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市场影响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公司采取保收入、降亏损、拓业务、促发展系列举措,保障了公司平稳运行,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01、
华阳新材前身是太化股份。1998年,太化集团以下属化肥厂的合成氨、甲醇生产系统及深加工装置,氯碱、芳胺、苯环系列产品生产系统及精细化工生产装置,焦化厂的炼焦、化产深加工系列生产系统等进行整合重组,设立太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登录资本市场。
此后因太化股份主要化工生产装置被迫关停并实施搬迁,山西省政府于2010年底决定由阳煤集团对其进行托管,阳煤集团成为太化股份控股股东。随着省属新材料旗舰——华阳集团的组建,太化股份被定位为华阳集团新材料业务资产整合上市平台,并于2021年5月正式更为名为华阳新材。
因为政策原因,华阳新材的化工资产逐步被剥离,到2021年,只留下贵金属回收加工业务和配售电业务。
同时,公司决定进军新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业务。定位为华阳集团旗下新材料产业资本平台,围绕“3年内打造百亿市值上市企业”这一总体目标,以全链条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和贵金属加工业务为主导产业,以PBAT自主项目建设和并购重组为主要路径,做好产业布局,做强上市平台。
目前,华阳新材贵金属加工业务,具有铂网产品2500kg的年生产能力;废催化剂的回收处置业务,具有年处置1000t含贵金属废催化剂的能力。在生物降解新材料业务方面,华阳新材具备生产6万吨/年PBAT母料、4万吨改性材料和4万吨制品加工能力。
据贝哲斯咨询的调研,2024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41.5亿美元,在2024-2029年预测期内将以9.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国内随着各地禁塑政策逐步落地,环保理念加强,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市场前景仍然广阔。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国内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汇睿咨询的报告显示,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特点,主要竞争者包括大型化工公司、生物技术公司以及一些初创公司和研究机构,它们在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方面各具优势。
也就是说,华阳新材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业务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02、
值得一提的是,据其一季度报,华阳新材前十大流通股东也有所变化。新进股东有周伟青、郭建申,其中周伟青持有200万股,占比0.39%,郭建申持有126.6万股,占比0.25%。
上期在十大流通股东之列的唐燕和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A,本期退出。上期唐燕持有194.7万股,占比0.38%;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A持有144.2万股,占比0.28%。
王顺东和叶晴这两位股东本期均有增持动作。王顺东的持股比例由上期的261.8万股增持1.71%至本期的261.8万股;叶晴的持股比例由上期的159.7万股增持0.63%至本期的159.7万股。
卢连丰和焦鹏本期持股有所减少。卢连丰的持股比例由上期的2070万股减少4.17%至本期的2070万股;焦鹏的持股比例由上期的283.9万股减少1.85%至本期的283.9万股。
适当的新股东进入和旧股东退出可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避免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带来的决策低效、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决策效率,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据2024年报数据,剔除独立董事、监事会主席、监事后,华阳新材共有13位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从年龄看,华阳新材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为50岁,年龄中位数为52岁,其中,副总经理李诗水年龄最高为58岁,副总经理白晓宇年龄最小为37岁。
从薪酬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领取报酬180.42万元,平均薪酬35.80万元,年薪中位数为38.48万元。其中,总经理及非独立董事武跃华薪酬最高为57.11万元,非独立董事及董事会秘书姜伟薪酬最低为9.14万元(2024年任期不满1年的不参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