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编者按:ESG年报解读为搜狐财经及价值公司100联合发起的针对各公司ESG报告披露情况的解读专栏。
参考上交所《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港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守则》等文件,搜狐财经迭代完善各行业ESG测评体系标准,并以最新标准为依托,以2024年公司ESG报告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公司环境资源、社会责任及公司管治进行了评价。
本文为“小米集团”篇。
出品 | 搜狐财经
研究员 | 张子豪
4月25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年报,其中包含2024年ESG报告,旨在向公众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方面的责任与担当。多年来,小米在各类场合积极宣传其对ESG事业的重视与承诺,从2040年碳中和目标的高调宣布,到在数据安全、员工福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美好愿景描绘。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份最新的ESG报告,并结合小米过往的实际发展轨迹进行深入剖析时,却不难发现在员工权益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有多项值得关注的矛盾与出入。
小米被曝强制超长工时,ESG报告中删除“弹性工作制”表述
2025年4月25日,小米因被曝强制要求员工超长工时登上热搜。
资料来源:互联网
据目前爆料的消息看,小米在员工权益方面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强度工时规定。小米内部通过“口头传达”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由部门甚至要求14-15小时。
二是小米严格的考核机制。工时统计不依赖书面文件,而是通过“排名制”施压。工时未达标者需提交反思说明,排名靠后者可能面临绩效扣减、劝退等后果。有员工因日均10.5小时被要求解释“工时不足”。
“小米查工时”相关话题在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引发热烈讨论。截至发稿,小米官方尚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
如果上述爆料被证实,小米首先违反了中国和国际劳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而其ESG报告中明确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非自愿劳动或强迫劳动”,并通过《小米集团员工手册》规范用工。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但实际执行中,员工被迫通过“工时排名”“口头传达”等方式接受超长工时,且缺乏书面文件依据,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还与报告中“提高治理透明度”的承诺相悖。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此外,小米《供应商社会责任行为准则》要求合作方“每周总工时不超过60小时”,但对内部员工却执行更高标准,外包员工甚至更严格。这就与小米声称的“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压迫和虐待”,以及强调的“平等、健康的工作环境”相违背。外包员工的差异化管理显示其雇佣实践存在结构性不公平,与报告中的“包容性”承诺不符。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在员工健康方面,日均工时11.5小时以上,将导致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小米在报告中提到“始终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但实际管理中缺乏对员工健康的实质性保护措施,与“建立起完善的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的承诺存在差距。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除了对员工权益的伤害外,此事件也体现了小米内部管理的非制度化。
工时要求通过“口头传达”“排名制施压”等方式执行,未形成书面文件,员工举证困难。此举主要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要求的合规程序背道而驰。
除上述与爆料情况明显有出入的内容外,与往年的报告内容相比,小米集团2024年ESG报告“员工权益”相关内容还存在大量省略情况。
在员工多元包容方面,小米在前两年的报告中披露了反歧视政策及案例,如《员工手册》禁止歧视条款,2022年无相关投诉事件。明确员工性别、年龄、地域分布数据等。但在2024年报告中,小米仅提到“倡导多元化”,未提供反歧视措施或多元化项目进展。
而在员工沟通方面,小米2022年的报告中明确表示持续使用员工需求数字化平台作为员工反馈渠道,支持员工进行匿名或实名意见反馈。但在2024年的报告中,该平台未被提及,仅保留工会、人力资源伙伴、小米举报投诉渠道等沟通机制,且未明确这些机制是否有匿名功能。
此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团前两年的报告明确包含“关注员工身心健康,鼓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实施弹性工作制”的描述,而最新报告中未直接提到“弹性工作制”,相关内容集中于员工权益保障、健康安全及职业发展,而工作时间安排等具体制度未被提及。
若爆料属实,“弹性工作制”可能不再作为主要员工福利被强调,反而是出现了强制加班等争议性措施。
SU7事故暴露智驾短板,小米营销模糊安全边界遭批
除员工权益的问题外,小米产品质量事件也暴露诸多问题。
2025年3月,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事故,车辆在开启NOA辅助驾驶时未能识别施工路障,以97km/h撞击隔离带,导致电池爆燃和3人死亡。事故暴露系统对临时障碍物(如锥桶、水马)的识别失效,且接管预警仅提前2秒,远低于人类反应极限。
小米集团在报告中确立以硬科技为驱动的ESG战略,围绕“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各业务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报告中“端到端全场景”主动安全防护体系的理想化描述与事故情况存在差距,暴露出纯视觉方案(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在低光照或复杂环境下或存在识别局限。
而家属及舆论质疑系统预警后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过短,系统对突发障碍物的识别和应对策略可能未达到报告中“全场景安全覆盖”的预期效果,人机协同机制或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营销中小米也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有“重营销轻安全”之嫌。
在ESG报告中的“负责任营销”板块,小米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门店销售人员输出准确的营销内容;二是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小米在营销过程中,未将公众安全意识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向消费者传递全面、准确的产品安全信息和使用指导。重点功能的模糊表述很可能直接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能的误判。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而在2024年11月,全国70余名SU7标准版车主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车辆出现撞墙、剐蹭等事故。小米客服承认系统存在Bug,承诺承担维修费用并提供出行补贴,小米也于2025年1月正式召回2024年2月6日至11月26日生产的3.1万辆SU7标准版,通过OTA升级修复软件策略问题。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2024年度报告
小米在ESG报告中强调从软硬件方面开展产品质量管理。硬件方面,小米开展了中长期失效和可靠性等领域攻关专项,梳理沉淀质量数据库,固化质量管理和工程领域成功经验。软件方面,持续优化软件开发规范和标准,聚焦研发流程优化、容错技术革新、问题高效拦截与问题预警系统等关键领域,推进软件开发管理升级。
以上两起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小米在产品安全、负责任营销以及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部分报告中描述的理想化场景与具体风险或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分析,以打消公众对产品实际表现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