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金价格屡创新高,进入历史性牛市。但是,众多黄金品牌却并未赚得盆满钵满,反而出现了关店潮。
近日,周大福发布了2024财年第一财季经营数据,集团整体零售值同比减少20%,其中在中国内地的零售值同比减少18.6%。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6月30日,周大福半年时间在内地市场关闭了180家门店。此前还曾爆出“工厂停产停工”的消息,引发大家热议。
差强人意的表现也让资本市场对周大福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质疑,2024年以来,周大福的股价已累计下跌36%,较2023年初市值蒸发超800亿港元。
黄金市场一片火热,黄金品牌为何却遇冷?
细究原因可以发现,持续走高的金价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
目前在国内零售市场,足金品牌首饰价格已经突破700元/克,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60元/克。如此“高不可攀”的金价,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据中国环境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黄金首饰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5%。而周大福的“黄金首饰及产品”板块所占的零售值又高达76.9%,自然会直接影响整体营收数据。
对此周大福方面也表示,“黄金价格于高位徘徊,令季内的黄金首饰需求受到影响,这属整体行业的现象。”
当然,受金价上涨影响的黄金品牌不只周大福。此前六福集团的财报也显示,今年一季度集团整体零售值同比下跌18%,内地门店减少108家。
除了大环境因素外,“店海战术”也导致一些黄金珠宝品牌出现了扩张后遗症。
典型如周大福,自1998年进入内地市场以来,周大福就采取了大规模开店的扩张模式,疯狂在一二线城市跑马圈地。2018年,周大福又提出“新城镇计划”,将市场从一二线城市延展至三四,带动渠道大范围下沉,门店数量一度高达8000余家。
可以说,过去几年,周大福的业绩增长主要依靠快速扩展门店来驱动。
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态的变化,“店海战术”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这也就使得周大福不得不放缓开店速度,转而将重点放在品牌门店升级改造和提高运营效益上。
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注意,“去品牌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近年来,黄金价格一直处于波动之中,这就促使消费者在购买黄金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和理性消费。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品牌效应,而是更加关注产品的实际价值和保值功能。传统黄金品牌一般都有较高的品牌溢价,通常同等重量的黄金产品,在品牌店和非品牌店的价格存在显著差异。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一代消费者在选购黄金时会更倾向于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产品,而非盲目追求品牌。
当然,虽然趋势存在,但并非绝对。目前来看,品牌化与去品牌化在黄金行业并存且相互影响。
市场环境严峻,竞争只增不减。
虽然采取缩减规模的策略确实可以暂时缓解经营压力,但终究不是长久之策。面对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低迷、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降的现实情况,“周大福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应对之法呢?
不难看出,除了降本增效之外,众多黄金珠宝品牌也在通过年轻化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宣传、推出促销活动等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比如,此前周大福就先后推出了奥特曼、蜡笔小新、三丽鸥等IP联名的产品;周生生则与泡泡玛特旗下的MOLLY以及海贼王联名;潮宏基也上新了多款哆啦A梦金饰产品,直戳年轻消费者“心巴”。
为了更好的破圈拓展流量池,一众老牌企业也开始选择更加年轻化的营销方式。例如,今年春节前期,周大福、中国黄金、中国珠宝、梦金园、佐卡伊等品牌纷纷瞄准支付宝五福节,通过商家群等渠道给用户发福卡,利用真金白银的补贴价吸引年轻人来“薅羊毛”。
另外,目前不少品牌也都紧跟潮流风向标,在黄金配饰之外,还专门上线了“金豆子”“金瓜子”等单纯用于投资收藏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黄金的多元化需求。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持续繁荣的市场,黄金产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品牌若想成功穿越周期,就必须不断创新优化产品、提高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以此巩固品牌护城河。
归根结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唯有那些真正具备前瞻性和适应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