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美国财政部近日发布了2024年5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该报告显示,5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然而,美国的前两大海外债权国,日本和中国在同月选择了减持,这是今年首次出现中日同月减持美国国债的情况。具体来看,中国在5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环比下降了24亿美元,降至7684亿美元。这是至少一年以来,中国在美债持仓变动中(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的最小变动幅度。
《纽约时报》29日报道,美国国债首次突破3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提醒人们美国正面临严峻的财政困境。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形象地描述,如果将这些巨额债务分摊到每个美国人身上,意味着每人负债近10.4万美元,每个家庭负债超过26万美元。美债的无节制扩张导致利息支出不断增加,压缩了美国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如果华盛顿继续当前的财政政策,债务上限可能会被反复突破,导致信用评级下调和金融市场动荡等后果。这些影响将对美国政府及美元的信用造成冲击,并在中长期内削弱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近期,中国再次对美国的一项商品施加了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在经历了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挑衅以及特朗普团队的威胁后,中国再次通过贸易手段进行反制,特别是在美国近年来高度关注的制造业领域实施限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公告,自7月21日起,中国对进口自美国的丙酸施加了43.5%的反倾销税。这已是中国在2023年实施的第八轮针对美国的经济贸易制裁,之前的反制措施也针对了美国的关键产业,本次的行动同样显而易见。
显而易见,制裁并不是中国所期望的结果,实际上,美国的行为显得过于强势……自从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始终没有减弱。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以“制裁俄罗斯,援助乌克兰”为名,对中国实体实施了多项非法单边制裁。在过去几年中,美国首先在“TikTok事件”中,忽视公众呼声,无理由地制裁了合法运营的TikTok软件;随后,美国又联合欧洲盟友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除了在经济贸易领域对中国进行制裁,美国还多次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其中,“台湾问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在反制措施上的坚定立场,使得中美之间本已紧张的局势进一步加剧。中国发布的一项反制举措,针对美国企业人员采取制裁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禁止交易合作,还是禁止签发签证,这些措施都迫使相关人员在行动前进行深思熟虑。目前,美国内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经济方面,通货膨胀问题突出;政治方面,对立情绪明显。这些矛盾使得美国的局势变得极为不稳定。正因如此,拜登将中国视为重大“威胁”,但其过于强硬的态度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事实上,如果追根溯源,美国如今债务高筑完全是自身行为导致的结果。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举债,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此后,这种做法似乎成为美国的一种惯例。进入新世纪后,面对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原因,美国依旧没有改变这一做法。这也为美国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例如2023年多家美国银行的暴雷事件,成为美国金融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如今美国债务突破34万亿美元大关,实际上是其自身政策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面临着更大的财政压力,导致用于公共服务以及未来应对金融危机、流行病或战争等不利冲击的资金减少。近期,越来越多的美国政商界人士和经济学家对美国债务问题表示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警告称,美国政府的高债务水平及其不断上升,可能会推高全球借贷成本,破坏全球金融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指出,美国的宽松财政政策对全球利率和美元施加了上行压力,推高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融资成本,从而加剧了现有的脆弱性和风险。
中国目前已经不再处于被动应对美国加息的局面,而是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当前的汇率走势完全在中国的控制之下,人民币的逆增长展现了中国在逆境中翻盘的能力。人民币的升值并非偶然,早在以往美国加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也曾多次实现逆势增长,这充分证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坚韧地位。
对于美国而言,最希望获得的就是对中国的经济利益,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每当美国试图针对中国时,中国总能进行有效反击,成功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中国的经济韧性,也显示了国际经济博弈中的复杂性。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定支持这一趋势,美国凭借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逐渐失去其历史优势。美元并非不可替代,金砖国家、非洲以及东盟等地区均有意愿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未来,各国可能通过本国货币结算或货币互换的方式进行国际贸易。“过度依赖美元”的思维不仅威胁到各国的经济安全,还可能使其沦为美国的工具。因此,依靠货币互换等贸易方式,势必成为未来国际交易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