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十号院内一座树木掩映的小楼,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在地。37年前,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这里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当时,我正在长桥中学读高一,着迷于笨重的电脑可以画米老鼠和唐老鸭,并不知道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并将在多年后如此深刻地影响中华大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互联网的发展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我们不妨从互联网进阶的三重境界梳理其脉络,探析其“十丈青莲朵朵开,混元高阁万古同”的普惠发展之道。
第一重境界,筑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想富,先修路”,中国互联网之路在何方?1994年4月,正值美国华盛顿樱花绽放的季节,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参加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找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负责互联网对外合作的斯蒂芬·沃尔夫洽商国际互联网。沃尔夫很爽快地说:“你回去就可以开通了。”在得到国内高层批准后,1994年4月20日,中国开通64K国际专线,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当时,我正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大学本科,计算机房打卡1元/1小时,可以上网发送国际邮件。如今,截至2024年2月,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5亿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407万个。作为一名校园信息化工作者,我和同事们正深入推进“双千兆”协同发展,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
第二重境界,创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996年,北京中关村大街当时还叫白颐路,南端街角处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有名的广告牌之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建设信息高速,运营信息高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从1994年到2024年的30年间,从拨号上网到光纤网络,从每秒64K到平均网速突破83.88M,中国网民规模从零开始到突破10.92亿,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6.1万亿元,一大批网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互联网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历史,在其发展之路上,无论是高光时刻亦或是艰难时刻,我们都在一同亲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第三重境界,赋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互联网赋能美好生活,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0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增进人民福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绿色化转型、推动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发展动能。3月22日,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显示当前我国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68042块/32;“CN”域名保有量为2013万个,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从最初的探索者到如今的全球领军地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创新的传奇,有的人累了,有的人还在厮杀,有的人早已风轻云淡。风清扬退位时,整个江湖都在纪念。但同时也在等待,等待新的英雄出现。下一场风起时,谁会是下一个英雄?
梵星如梭,记录着互联网筑基未来的音符;奔向未来,将奏响创造激荡人生的旋律。又是一年开学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给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空间。从“少数人的路”到“行至水深处”,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已将互联网的战略蓝图变成了“施工图”“实景画”。“寒岚依约认华阳,遥想高人卧草堂。”瑞启新程,璇玑炳照,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互联网发展的蓬勃生机,让我们把握这一时代机遇,更加坚定地拥抱互联网的未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惟有坚定信心向前看、练好“内功”加油干,努力破解“修昔底德陷阱”,在互联网发展为高校青年赋志赋值赋智赋能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