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即将发售的周刊,关注英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态度。文章提到,与正张牙舞爪威胁要对中国车企挥舞“关税大棒”的美欧相比,英国斯塔默政府当前的表态截然不同,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尽可能与这种保护主义行径保持距离”。究其背后原因,《经济学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7月以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担心此举会招来中国报复性关税的反击,而且中方出手时可能不会手软,会“打疼”英国。
就在不久前,欧盟可是刚刚确定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仅如此,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也宣布要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相关举措,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可英国倒好,不仅不跟风,反而主动示好。前几天,英国首相斯塔默主动致电中方,表达了合作的意愿。紧接着,英国新任贸易大臣雷诺兹就表示不打算让英国贸易救济署调查中国的电动汽车。这一系列操作,让人不禁想问:英国这是唱的哪出戏?
出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担心遭到中国的报复,中方早就强调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调查是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中方坚决反对,这方面,欧盟已经吃到苦头了。欧盟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在与中方进行多轮沟通后,仍旧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遭到了中方的一连串反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商务部已经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猪肉、猪副产品以及乳制品分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就有英国媒体报道称:目前英国不会效仿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的举动。有英国媒体也是直接给出自身的观点: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带来的机遇远大于威胁。可以预见的是,在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情况下,英国向中国打开市场,这势必会让中英之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对于当前的世界来说,电动汽车是一个大趋势,毕竟使用电动汽车要比燃油车环保得多。
除了英国政府清醒的认知,还有英方对中方的忌惮。因为中国是劳斯莱斯、宾利等高端汽车制造商的重要出口市场,而这些品牌在英国汽车行业又占据很大的比重,如果中方一旦对其实施反制性措施,那么不仅英方的汽车行业会受到损失,英方的其他行业也会受到波及,英国政府根本承担不了这样的后果。不仅如此,对于英国而言,中国的电动汽车给英国带去的机遇是远远大于威胁的。
另外,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英国,不仅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还鼓励了行业创新,让消费者和汽车行业都受益。成立于1902年的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是英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之一。霍斯告诉记者,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英国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环境非常开放、竞争非常激烈,吸引着来自欧美、日韩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品牌。
我们都知道英国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近年来,英国汽车产业发展缓慢,传统燃油车市场日渐萎缩,而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却始终徘徊不前,数据显示,当前电动汽车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远低于欧洲平均水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更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这些都是英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所急需的。
同时,英国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投资,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英国脱欧后,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国际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成为英国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开放态度,英国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中国投资,促进中英经贸合作。此外,英国也希望通过此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未来合作创造更多空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英国希望在美中之间保持平衡,既不想完全依附于美国,也不愿意与中国彻底对立。
坦率来讲,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是基于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考量而采取的措施,但这显然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目前英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前段时间才爆发了13年来最大规模的骚乱,这背后实际上是英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停滞所导致的深层次危机。中国对英国而言,还是重要的出口市场,其在鲑鱼、威士忌、汽车等领域与中国有着深度贸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