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公司在印度开通的工厂正式竣工,莫迪在落成典礼上满面红光,挥手迎接印度人民的欢呼。
那边印度高兴了,全世界却疑惑了:要知道,波音并非第一次与印度打交道,但就在不久前,波音还因为印度供应商提供的零件问题吃了不少苦头,不少飞机被迫停飞。
没想到,如今波音不仅没对印度敬而远之,反而选择在那里建立工厂。这背后的人命真就不值钱?
2023年初,波音在常规的内部检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事情源于印度某供应商生产的零件未能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而这些零件正好安装在多个机型上,包括737 Max和787梦幻客机。波音发现后,不少航空公司纷纷停飞相关飞机,紧急进行检修。
对航空公司来说,飞机“坏了”不能简单地修修补补就继续飞,因为这里牵扯到的是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
飞机零件必须达到严格的安全标准,任何微小的隐患都要彻底排查,毕竟一架飞机出现问题,可能意味着空难的风险。
说到波音的“空难”,我们很难不提到那次震惊全球的波音737 Max危机。2018年10月,印尼狮航610航班在起飞后不久坠毁,189人遇难。
不到半年后,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亚航空302航班同样在起飞后不久坠毁,157人丧生。
这两起空难共导致346人遇难,而这背后的原因指向了波音737 Max机型的一个关键设计缺陷——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
MCAS原本是为解决新发动机带来的飞行特性变化而设计的。然而,这个系统并没有像工程师们预想的那样完美。
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它会错误地将飞机机头压低,即使飞行员试图纠正也无济于事。这一设计缺陷直接导致了两起悲剧性的空难。
空难发生后,多个国家和航空公司紧急下令停飞所有737 Max机型,波音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停飞、订单取消、赔偿、罚款……据估算,波音在这次危机中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
直到2020年年底,在经过漫长的调查和改进后,这款机型才被允许重新投入运营。
现在明知道自己的信誉快跌到低谷,波音居然还选择继续跟印度合作,甚至直接在印度建厂。这操作让人直呼“真不愧是你”!为什么呢?是不是波音手上零件用完了?还是说其他供应商怕惹火上身不卖他了?
其实,这一切看似矛盾,实际上都是波音精心盘算后的结果。波音身为航空界的大佬,它不是瞎子,它也知道印度零件出过问题。
但问题是,波音在面对全球竞争时,尤其是在跟死对头空客的拉锯战中,必须得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咱们都知道,飞机这玩意儿贵,一颗小螺丝钉可能都能卖出黄金价。2022年,空客交付了661架飞机,而波音只有480架,明显处于劣势。为了在市场上保住份额,波音不得不“压缩成本”。
因为在过去,波音可以靠着中国市场吃香喝辣,赚得盆满钵满。但自从中美贸易摩擦后,波音在中国的销售额大幅下降,2019年至2022年间减少了超过50%。
而且随着中国自家制造的C919飞机在2022年成功完成首次国际飞行并开始交付,波音显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C919还开始了大规模交付,订单量蹭蹭蹭地往上涨,截止目前已经突破了1000架。
波音不仅失去了一个大客户,还要眼睁睁看着对方发展自家的飞机产业,这滋味,估计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面对C919的崛起,波音能怎么办?只能捂着快裂开的心,试图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印度,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兴市场,似乎成了波音的新救命稻草。
波音的算盘打得也算精明,既然中国这条路行不通,那我去找印度啊!印度现在正大力推动“印度制造”,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下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
对波音来说,这可不就是个天赐良机?不仅能拓展市场,还能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简直是一箭双雕。
实际上波音心里可能早就在念叨:“只要能让我的飞机继续飞,别的都好说。零件质量嘛,咱们可以再‘灵活’点对待。你看,空客不也摔过几架嘛,咱们都是‘友商’,互相理解一下吧!
但波音工厂的落成让不明所以的印度网友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这是积累经验,为未来制造国产大飞机打下基础。
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航空制造业可不是造手机、装汽车那么轻松。要知道,造飞机这事儿,技术门槛高得吓人。
咱们拿个最关键的部件来说吧,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又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不就是因为难造到飞天的那种程度吗。
航空发动机内部温度高达1600℃,这时材料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用的是一块普通的金属,哪怕是钢铁侠的战甲估计都受不了这温度,随时都有化成一滩铁水的危险。
所以,航空发动机使用的材料必须有极高的耐热性和强度,这要求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得像挑剔的艺术家一样,挑选出最合适的材料。
除了要耐高温外,还得追求极致的推力、轻量化以及燃油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像是“三角恋”一样纠结。推力大了,重量势必增加,燃油效率自然下降;减轻重量吧,推力可能又不够了。
美国曾经花费了数十年才突破了一项关键技术:单晶叶片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发动机的耐高温性能,使得发动机可以在更高温度下工作,从而提高效率和推力。这是动辄十年、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的。
拿中国来说吧,在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成立。之后的研发工作可谓是“举步维艰”。常常是通宵达旦。白天在生产线上讨论图纸,晚上回去继续设计修改。
这是因为飞机的设计、材料、发动机选择、航电系统等,都不是“买”能解决的问题。航空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千个零部件的协调合作。
有一位材料学家,拿着一块儿合金材料足足分析了三个月,最后才敲定它的使用方案。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技术积累和耐心?
他的助手曾向他建议:“不如去吃顿火锅放松一下?”
到2023年C919首飞,这位工程师回答了他的问题:火锅的美味可以稍纵即逝,但看到自己设计的飞机翱翔天际,那种满足感可是无法用美食代替的。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我们可爱的邻居——印度。这个国家在航空领域也不是完全没有作为,只能说是“屡战屡败”。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们的“卡佛里”发动机项目。这个项目从1986年开始,就宣称要为印度国产战机提供强劲动力,结果呢?30多年过去了,这台发动机连最基本的推力和稳定性都达不到。
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印度曾多次尝试向国外购买技术,甚至还想要和法国合作,以“买技术、换技术”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动机研发能力。
结果自然无需多言。法国人卖你发动机可以,但你想要全套技术转让?做梦去吧。
说到底,想象终究是想象,现实却充满了未知数。印度的“大飞机梦”不会因为和波音的这次合作一下子就腾飞,而波音呢,能不能借印度之力重新崛起,还得看造化。
信息来源:
澎湃:收藏丨一文看懂航空发动机的全部知识点
新华网:印度自研五代机AMCA: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澎湃: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融合”,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四面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