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察者网引用德国商业新闻网站“Bne IntelliNews”的报道,当地时间11日,伊拉克议会财政委员会成员穆恩·卡迪米在接受伊拉克卫星电视频道“Al Forat”采访时透露,伊拉克因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的指示,被迫暂时停止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贸易结算。
卡迪米在媒体声明中指出:“美联储以交易中存在违规行为和某些问题为由,要求伊拉克停止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他还补充说,伊拉克中央银行的许多决定都是在美联储的强制要求下做出的。
事实上,美国当年挑起伊拉克战争的真正原因并非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因为伊拉克萨达姆政府选择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这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近期,中国在金融领域频频出手,先是将持有的美国国债减少到7710亿美元,尽量降低美元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随后又传出金砖国家计划建立新的金融系统的消息。对此,美国表现出极大的焦虑,开始对一些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放弃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美国一直以来以反恐和金融等理由,向伊拉克的银行施加指令,使得伊拉克几乎成了美国的附庸。伊拉克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自主决定其对外经济政策。此次,美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限制措施,虽然能在短期内阻止伊拉克使用人民币,并可能对美国产生一些保护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注定无法奏效。贸易商和伊拉克银行除了美元,还有许多其他选择。为了避免完全依赖美元,伊拉克方面必然会增加其货币篮子的多样性,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自主权。
进入21世纪的第十年,中国成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又促进了军事力量的提升,这三者在抵御西方制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闭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强盛。
此外,上合峰会和金砖国家组织的成立,以及中国在全球各地区经济贸易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人民币也从过去的不为人知,发展到如今可以对美元构成威胁的程度。
三年的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倒退,美国也陷入了经济危机和债务问题。再加上对俄罗斯海外资产的没收,美元的全球信誉度急剧下降。
7月12日,外交部发布公告,决定对美国的安杜里尔公司、海上战术系统公司、环太平洋防务公司、AEVEX航天公司、LKD航天公司、顶峰科技公司等6家企业实施制裁。这些制裁措施包括冻结这些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各类资产。此外,对相关企业的5名高管也实施了冻结资产、禁止交易以及限制入境的处罚。
毫无疑问,中方在此时采取行动,是对美国在北约峰会上针对中国的言论作出的有力回应。中国明确表示,不会屈服于美国的霸权主义。
中国近日对美国军工企业及其高管采取反制措施,引起广泛关注。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美国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尤其是“八·一七”公报。此举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根据法律,对近期参与对台售武的主要承包商及其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近年来参与对台售武并窜台参加“台美防务产业论坛”的军工企业,实施了反制措施。
中国此次采取的制裁措施,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去美元化,削弱美国的霸权主义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目前,中国不仅与俄罗斯开始进行人民币结算,还与全球超过140个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举措一方面是为了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国际上对去美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元的信用度也在持续下降。
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依然漫长。然而,这一进程正在加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一些政策操作反而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例如,美国近年来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政策,目的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维护美元的国际地位。然而,这一政策意外地激励了其他国家寻找替代货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尽管如此,美国并未放松警惕,正在竭尽全力维护其货币的主导地位。然而,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单纯依靠强制和压力已经不足以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
从短期来看,这次制裁无疑会对相关美国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被制裁的公司可能会失去中国市场的商业机会,其高管也将无法正常进入中国开展业务活动。这种直接的经济打击和行动限制,将迫使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决策中更加谨慎地权衡对华政策。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次制裁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它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加主动和坚定的姿态,不再被动应对,而是积极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规则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