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智库
编辑|王晓旭
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毕率超过64%,博士生按时毕业很难,甚至不少博士生退学。此前,不少媒体报道过退学的博士生,他们往往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几年青春,而且博士期间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自述的不能毕业的原因,往往是跟导师有关,要么跟导师沟通存在问题,要么导师学术能力不行,指导不到位,自己搞学术的兴趣被慢慢消磨掉,导致发不出文章。
那么,博士在读博期间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尤小立曾指出,很多博士生毕业论文“在主题层面都达不到博士毕业的要求”。“这些主题一般都由博士生导师指定,而它们的质量和层次根本不能支撑起一篇博士论文的体量。” “足以说明,很多博士生导师本身的学术水平是有问题的。在此情况下,指望他们有效激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是不现实的。”也有博导指出,有很多导师给博士生布置太多的科研任务,重研究、轻培养。会极大消耗博士生的科研兴趣,进而产生科研倦怠。部分导师权力过大,发文章都要经过他的同意,相当于毕业不毕业都是他说了算。
另外,读到博士阶段,一般都25岁往上了,不读博都该工作有薪资了。但是博士的补贴比较低,目前我国博士生能拿到的奖助学金只有国家助学金1万5千元/年和学业奖学金7千元/年,仅有2.5%的优秀博士生可额外获得3万元/人的国家奖学金。这也让很多博士生觉得自己很穷,生活方面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其实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数量不算多,作为人口是美国4倍的国家,博士生总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国博士生分流严重,非学术就业成为趋势,2017年至2022年间,国内高校工科博士毕业生去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7.1%上升到32.7%。进企业、当公务员成为更多博士生的新选择,而非传统的进高校进科研院所。但博士真正想招的是坐得住冷板凳,有科研志趣的人,这样的人未来才有可能为科研事业做出贡献,而非为了一个学位而读博的人。因此,读博几年似乎成了一个筛选人的过程。如果这个筛选能够提前进行,就能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精准地分配到合适的人身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因此,高校不能盲目扩招博士生,且对博导要有相应的监督考核,经费上则需要财政更多支持。招收真正有科研志趣的人,并给予更好的补贴待遇。让博士生生活得更体面,可以全身心无顾虑投入科研。当前,很多高校采用申请—考核制招生,虽然相比于一纸考卷,一定程度上起到更好的综合筛选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博士科研兴趣、科研能力的筛选需要更加严格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