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将于近日印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窦世平 记者 梁银妍)《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将于近日印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林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将有助于改善目前险资等具备长钱性质资金所遭遇的困境,中长期资金考核制度应当与市场的长期性相互匹配。
叶林认为,险资等由于常常涉及基金、信托等短期合同,不能将其想当然视为长期资金。去年财政部将国有保险公司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较于过去考核周期已有所拉长;但在实践中,部分机构内部更关注年度考核排名,由此带来投资目标和行为短期化,长期投资意愿受到抑制。
据悉,《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重点是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
“对于真正的中长期资金来说,只要中国经济长期看好,利率政策相对稳定,监管政策透明和持续,就有助于维持证券市场稳定、减少过度投机。”叶林说。
《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于近日公开征求意见。《指引》对主要指数成分股公司披露市值管理制度、长期破净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计划等作出专门要求。
对此,叶林表示,制定市值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在缺少市值管理规则时,往往是私下进行的市值管理,这会带来信息利用上的不公平。
“市值管理有真伪之分,应当尽力堵住大股东的假市值管理,鼓励上市公司的真市值管理。”叶林强调,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摆烂”现象,缺乏市值管理动力,市值管理的需求除了来自大型企业之外,还来自大股东质押股权的公司,这往往会诱发大股东市值管理,而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此外,市值管理的资金来源也是大问题,如果没有资金就很容易形成与第三方的协同,诱发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