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彭博社说,当下国内经济面临的真正瓶颈是缺乏有效需求,而不是可贷资金。
陆挺是北大经济学硕士,同时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
2015年陆挺加入华泰证券,担任研究部和机构销售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和董事总经理。在这之前,陆挺还曾担任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和董事总经理。
作为北大的优秀毕业生,陆挺早在2010年和2011年就曾被彭博社评为预测最准确的国内经济学家。
2018年5月,陆挺加入野村证券,任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至今。
背靠野村证券,陆挺在一些领域的发言和建树颇有一定的能量,他不仅敢于建言,也善于分析宏观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陆挺所说的“缺乏有效需求,而不是可贷资金”呢?
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要结合当下的背景来看。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一揽子的组合拳用于刺激市场,最早反映过来的是股市,连续五天的上涨,更是在9月30日这一天,股市单日打破多项记录,为最后一个季度的宏观经济打下了开门红。
为什么选择在9月份推出如此密集的刺激措施?
答案可能还是增长压力。
根据中银研究院9月26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称,2024年三季度,预计国内经济GDP增长4.8%左右,展望四季度,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将进一步巩固,全年有望实现GDP增长5%的目标。
从这个报告的预测来看,在过去的三个季度里,我们离达成全年增长目标还有0.2%的微弱差距。
而考虑到最后一个季度年底的不确定性,所以才在9月末的时候,适时推出了一揽子的刺激措施。
我们在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大开绿灯,就是用金融杠杆,货币政策去调节宏观经济,最终刺激增长。
而陆挺所说的,国内经济缺乏有效需求,而不是可贷资金,其实说的就是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刺激消费需求,改善收入分配水平,同时保障最低限度的民生体系。
不管是降准还是降息,本质上都是向市场释放资金;但在市场缺乏有效需求的情况下,这些可贷资金,可能最终并不能够被很好地转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当时我们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要求地方配套十二万亿,这笔资金下去,之所以能够很快起到效果,原因在于当时的宏观基本盘还没有那么大,杠杆还没有那么高。
2008年的时候,我国的居民杠杆率还不到20%,这个数字今天已经超过了60%。
2008年时候的四万亿,其力度换算成今天的货币,至少要乘以三,因此从力度和最终起到的效果来看,我们还需要配套需求端的措施,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今天居民端和企业端的杠杆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因此这个时候释放资金,还要考虑到企业端和居民端是否愿意继续加杠杆的问题。
在整个市场需求不足,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之下,不管是企业还是居民,加杠杆的意愿都并不高。
另外,降低房地产的首付比例,当然是希望刺激增长;毕竟不管首付是多少,在一个家庭决定买房贷款的那一刻起,整个宏观上的钱,就是以房屋总价来计算的。
所以过去我们说,房地产是货币中的锚,以房地产来印钞,是其中的关键性措施。
但首付比例降低到15%,这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会加剧银行的风险。现在国内银行的利息差是1.54%,而国际公认的盈亏平衡点是1.8%,通过降低利息的方式去刺激购房,就会挤压银行的利润。
另一方面,首付比例降低到15%,这也意味着房贷的抵押率从75%拉升到了85%,这也无形之中抬高了债务违约的风险。
看起来,刺激楼市我们做的是消费端的努力,是在刺激整个宏观上的“有效需求”,但由于加杠杆比过去更高(15%首付比),因此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可小觑的。
仅靠货币和信贷刺激经济,这恐怕还不够扭转局面,我们还需要再财政方向形成合力,这样的效果才会更好。
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例,这看起来是向市场释放了万亿的流动资金,但一万亿在今天这个巨大的基本盘里,其实也并不多。
套用陆挺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可贷资金,本意上说的也就是更应该解决当下的内需问题。
而内需问题,仅仅是靠财政是很难解决的,除非是直接发钱。
在新冠病毒期间,一些国家直接选择发放现金,这很快就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通胀,也就是经济过热。
在全球都几乎陷入高通胀的时候,我们却在低通胀之中徘徊,CPI的上涨仅仅只有零点百分几,这是严重不足的。
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发钱?
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人有储蓄的习惯,拿到钱之后,很可能就存到银行里,而不去消费,因此达不到提振内需的作用。
但同样的,以今天的技术手段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用消费券的形式,以七天、半个月这样的限期,去强制刺激人们的消费,依然可以。
这里的消费券,一定是无门槛的消费券,而不是满600减200这种消费券,这种消费券本质上依然更像是一种促销的手段,而不是实质上的真金白银。
如果不发钱,我们很难用其他方式去刺激消费,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
因为大多数人是一种负债的形式,他们并没有钱,而少数人有钱又无法撬动14亿的基本盘。
当下的最后一个组合拳,可能依然还是需要发钱。
9月25日,上海就宣布发放了5亿元的服务消费券,希望通过补贴消费者的形式来促进餐饮、住宿、电影和体育的内需。
这种措施就很好,但由于刚出台,最终的实际效果如何,还要看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这种由上海发放的消费券,最终肯定是由地方出资补贴的;在宏观层面,要想解决内需,刺激有效需求,最终可能由地方出台还不够。
解不出大便不一定是因为便秘,可能是肚子里没有货。
今天我们说消费需要增长,需要回暖;但之所以消费回暖,可能并不是因为有钱不愿意花,对一个更广泛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手里没钱,才是真正的主要因素。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