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1日讯(记者 张晨静)猪价持续回暖,叠加成本持续下行,多数生猪养殖企业9月出栏环比增长,三季度猪企量价齐升,盈利可观。财联社记者从业内采访获悉,经历长期产能调整,当前生猪存栏增长缓慢,集团养殖成本优势渐显,预计四季度行业景气度延续,养殖仍有利润空间。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张斌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自今年3月份开始,养殖端盈利开始由负转正,尤其规模企业状况良好。但散户方面资金压力依旧较大。4月份开始,进入产能修复阶段,商品猪出栏整体增量,尤其下半年开始,出栏增量明显,逐月递增。
“猪王”牧原股份(002714.SZ)、新希望(000876.SZ)、ST天邦(002124.SZ)等猪企出栏节奏放缓。对应出栏数量分别为535.8万头、119.24万头、43.64万头,环比下降14.15%、6.66%、15.67%。
牧原股份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解释称:“九月销售的种仔猪数量相对较少,同时九月对应前面月份的仔猪销售量级比较大。此外销售天数比七八月份少一天,销售策略和市场需求波动也会有些影响。”
ST天邦对此表示,9月份商品猪销售数量环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9月份仔猪价格较低以及随着公司南方农户代养育肥产能的增加,公司减少了仔猪的对外销售。
当前我国猪肉消费趋于稳定,生猪价格变动主要由供给端决定,此前生猪经历较长时间产能去化,三季度全国能繁存栏数量增速放缓,猪企补栏谨慎,为本轮猪价上涨提供支撑。
近期生猪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财联社记者从一线获悉,十一节后消费略有提升,当前二次育肥积极性较高,标肥价差拉大,大猪更受欢迎,集团企业出栏较为积极。
展望后市,四季度猪企预期仍有盈利空间,但猪价难超前高。张斌进一步表示,基于当前供需现状,供应端压力后置,需求端利好短期难以显现,初步判断四季度看涨不看高。需求向好背景下加之二次育肥仍有支撑,尤其是散户同比生猪存栏有所减少。同时饲料原料玉米、豆粕等价格走低,养殖端成本优势依旧,因此四季度养殖端仍有盈利空间。但二次育肥及养殖端压力增重操作,导致供应端压力后置,价格上涨势头或不及前期,价格水平高于前期(8月)的可能性不大。
(财联社记者 张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