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网近日报道,发表题为《汽车关税只有输家》的文章,作者为亨德里克·卡夫萨克。全文摘编如下:汽车关税投票后,柏林再次处于不利境地。尽管德国在总理奥拉夫·朔尔茨的推动下最后一刻投了反对票,但欧盟成员国还是为向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保护性关税扫清了障碍。只有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马耳他与德国一样投了反对票,这表明德国目前在欧盟中的地位有多脆弱。
最近这段时间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一个焦点话题,即欧盟对华出口电动汽车的加税法案出台。前不久,欧盟27个成员国齐聚一堂,共同就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45%的进口关税进行投票,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带领下,有10个国家投下了赞成票,而德国等五个国家投下了反对票,至于剩下的12个国家则选择弃权,保持自己的“中立立场”。最终,欧盟通过了这一加税法案,将按照预定计划开始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
从票数来看,多数欧盟国家是不赞同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的,毕竟欧盟的决策本身就违背了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同时他们也担心中方进行“报复”,影响中欧贸易,而中方和这些国家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自从欧盟叫嚣着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之后,中方就派出了代表团和欧盟进行了磋商。仅仅是近日之后的两周时间内,中方就和欧盟进行了8次谈判,期间中方还主动做出了让步。
中国电动车强势崛起,欧盟明显感到焦虑,欧洲的传统汽车公司在电动化转型上起步较慢,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生产成本,都比不上中国的车企。这种差别,直接反映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上,中国电动车因为价格实惠,很快吸引了欧洲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欧洲消费者开始青睐价格实惠、性能更好的中国电动车。这种趋势,对欧洲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构成了严重威胁,不仅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流失,也意味着在未来汽车产业竞争中的话语权的丧失。
欧盟通过对华加征关税的草案后,中方就本着最大的诚意跟欧方进行对话磋商。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中欧双方正在磋商的关键时刻,竟然有部分中国企业私下跟欧盟进行单独谈判。而这严重影响到了中欧双方之间的谈判,商务部也就此发出了严厉的警告。那么这些中企到底是为何要进行妥协呢?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吗?从去年开始,欧盟就对我国的电动汽车进行了调查。
中国的反制措施一出,法国瞬间就被打懵了。要知道,法国每年都要向中国出口大量的白兰地,年出口额十数亿美元,一旦反倾销调查开启,这笔钱肯定是赚不到了,未来还可能彻底丢失中国市场。这种可能发生的恶劣结果,让法国白兰地企业的股价暴跌,一夜之间损失了上百亿人民币。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生产白兰地的原料都是农产品,如今法国白兰地企业遭到重创,极大程度上损伤了农民的利益。
关键时刻,英国作出的选择令人出乎意料。环球网据路透社、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报道,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乔纳森·雷诺兹近日在工党政府组织的国际投资峰会间隙表示,英国不打算追随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因为英国企业尚未提出相关投诉、要求英方进行调查。此外,他还表示,接触是件好事,英国“需要与中国进行更多接触”。
这场关税之争,表面上是关于电动汽车的贸易摩擦,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博弈:中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竞争。欧盟希望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土电动汽车产业,而中国则希望维护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更令人深思的是,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其汽车产业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加征关税对德国汽车制造商而言,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德国政商两界的强烈反对,或许正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清醒认识。
如果欧盟仍要执迷不悟,那么双方就会付出代价,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计划将会受阻,欧洲消费者也就失去了购买高性价比的中国电动汽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也将上涨。同时欧洲的白兰地、猪肉、乳制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将萎缩,贸易战只会给双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如果欧盟能够退一步,加强对华经济上的交往,对双方来说都有好处,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