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称,美国财政部网站近期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超出35万亿美元。在2023年时,美国债务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了121%。国债与GDP的比率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按照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的测算结果,如果把35万亿美元的国债分摊到每个美国民众身上的话,那就相当于每人负债将近10.4万美元。
美国财政部于7月底宣称,截至7月26日,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35.001万亿美元,成功突破35万亿美元这一重要关口,并且其占美国GDP的比重超出了120%。伴随着这一天文数字般的债务规模,美债的扩张速度也在持续加快。2017年9月,美债规模突破20万亿美元;四年五个月后的2022年2月,美债规模突破30万亿美元;两年五个月后,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就突破了35万亿美元。今年6月底,IMF发布报告指出,“美国高财政赤字和债务为本国和全球经济制造日益重大的风险,美国政府亟待解决长期财政赤字问题”。
近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发布报告称,在2024财年(2023年10月1日 - 2024年9月30日)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了1.8万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相比增加了1390亿美元。该报告表明,2024财年在教育领域的支出增加幅度最大。公共债务净利息支出次之,较上一财年增加了2400亿美元,总额达到9500亿美元。庞大的赤字让原本就处于高位的美国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美国预算赤字持续处于历史高位,这致使未偿债务总额猛增,利息成本负担也不断加重。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支出的稳步增长、新冠疫情应对中的大规模支出以及2017年的全面税改,这些都是赤字背后的原因。此外,美联储不断加息,使得政府在偿还债务时需支付更多利息。布鲁金斯学会汉密尔顿项目主任温迪·埃德尔伯格指出:“利息成本越高,这些问题在政治层面就越敏感。”她还补充道,这会让政治家们更有可能意识到,靠借款为支出优先事项提供资金并非毫无代价。
据美国媒体报道,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支出,以及拜登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产业补贴支出。这些主要支出中的大部分,不是直接流入大资本家的腰包,就是被他们赚取。更为严重的是,联邦债务利息已经超过美国国防预算与老年医疗保险计划支出的总和。由此可知,拜登政府执政数年来所谓的经济繁荣,不过是联邦政府大规模举债、投入资金营造出来的假象。此外,美国用于维持全球霸权的军费支出,同样是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美国财政部所公布的数据表明,在2024年8月时,美国国债的前三大海外债主,即日本、中国和英国,其持有量出现了分化的情况:中国减持美债,而日本与英国则增持美债。根据美国财政部2024年8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日本在8月增持了135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持仓规模达到11292亿美元,依旧为美国的第一大债主。中国于8月减持了1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仓量降至7746亿美元,这是自今年6月二次加仓之后连续第二个月减持。作为美国国债海外的第二大债主,自2022年4月开始,中国的美国国债持仓量便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并且总体上呈现出减持的趋势。
中美之间的竞争范畴已从贸易延伸至金融领域。虽无硝烟弥漫,但这场“金融冷战”仍令人心悸。美国企图凭借美元霸权来持续把控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权;而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变革,以构建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博弈的结果会对未来全球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在面临美国金融压力之际,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各类挑战,需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采用人民币结算,进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持有的美债总量虽然无法与日本相提并论,但在连续数月减持之后,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美债持有国。美方因我国8月环比减持美债额度而对我国实施“报复”之举,实在是极为可笑。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行为本就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为何美方的盟友可以减持美债,而我国却不可以?我国一旦减持,还要被美方怀疑减持动机。地理位置与美国接壤、各项政策亦紧密追随美方的加拿大,在8月也抛售了美债,抛售数额甚至达到123亿美元。
从中美两国的贸易领域到科技领域,从海上事务到岛屿相关事务,在各个领域的摩擦背后,实则是两国对全球秩序话语权的争夺。这一场不见硝烟的“较量”,并非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关税调整与制裁举措,其本质涉及到未来全球领导权的争夺。
中国的行事作风讲究稳健,不会急于求成,而是致力于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实且富有长远目光。美国或许会显得十分急切,而中国则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心中有着清晰的规划。
总而言之,美国采用的“霸凌”方式,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麻烦,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威胁与制裁只会促使中国进行自我提升与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