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报道,随着特朗普遇刺、拜登退选等美国选情发展变化,美国总统大选选情陷入胶着状态,中美经贸关系再度成为焦点议题。特朗普如果在竞选活动中多次宣称,在他当选之后会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商品追加10%的关税,并且对来自中国的商品要加征至少60%的关税的话,那么中美经贸出现脱钩、脱链的风险就会增大。
特朗普始终坚信,关税会给经济带来极大且积极的影响。他觉得美国若征收高额关税,外国或者本国的生产商就会把工厂迁至美国。在他看来,关税越高,企业进入美国并在美建厂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过,经济学家发出了警告。他们指出特朗普的关税计划,以及其经济议程里的其他要素,像全面减税和试图削弱美联储独立性等,可能会在美国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螺旋,进而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成本。
在美国总统大选之际,中国的崛起以及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成了焦点话题。近年来,将中国视作“假想敌”,借助遏华情绪来吸引选票、获取媒体关注,这在美国选举里已经屡见不鲜。不管执政的是哪个党派,特朗普在任期内以及竞选期间,都屡屡针对中国发表攻击性言论并推行攻击性政策。近期,美国政府在科技领域针对中国的多项先进技术实行了制裁举措。比如,美国制裁了中国华为的5G技术,还联合日本和荷兰对中国芯片产业进行限制。并且,美国还和欧盟携手,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研究得出,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因关税而显著提高,并且美国的进口商与消费者是关税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出口商主要在出口量方面遭受损失,而中美双边贸易规模的下降主要也是由出口量的减少所导致的。
根据美国媒体一项最新调查,在10月4日至8日开展的调查里,有68%的受访者称,他们觉得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那么在其第二个任期内,美国的通胀率会比哈里斯当选总统时上升得更快。并且,65%的经济学家表示,与哈里斯的政策议程相比,他们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将更多地增加国家的赤字,该比例较7月份的调查还上升了14个百分点。
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对美国的盟友施加经济和外交压力,还指责他们“搭便车”,经济学人智库全球贸易主管这样说道。专家表示,近期特朗普的言论表明他正在强化这一策略。日本也存在担忧,担心特朗普成为又一个“贸易”总统,毕竟他提及了对某些汽车进口征收100%的关税,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这是否包括日本汽车制造商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金融评论员彼得·希夫于社交平台X发布帖文,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予以批评。他指出:“特朗普无法对中国征收关税,他只能对购买中国产品的美国民众征收关税。”在回应一名主张将生产迁回美国的用户时,他进一步表示:“我们确实需要这么做,然而关税并不会促使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降低税收并减少监管,特别是在就业相关方面。”希夫还称,中国是“美联储能以量化宽松(QE)为幌子制造如此高通胀,却不会大幅推升消费者价格与长期利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输出了自身的通胀,进口了他们(中国)的消费品。”
在此次采访中,特朗普对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测予以驳斥。这些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的关税计划会增加美国消费者的负担,并且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然而特朗普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指出,其他人对关税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关税会带来显著且积极的效果。特朗普坚信,一旦美国实施高额关税,外国和本土的生产商就会把工厂迁到美国,他强调“这一切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我希望让公司回归我们的国家。”
追根究底,美国的选举已步入最后阶段,多个州选民的投票将在下旬截止,随后选票会统一邮寄出去,等待11月4日开票。在民主党更换领导人之后,本届大选的氛围变得越发紧张起来,各方都竭尽全力去争取每一张珍贵的选票。近期,在一档访谈节目里,特朗普与哈里斯都频繁谈到中国。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赢得对“中国牌”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两党候选人的重要策略。公众和政客们都极为关注此事,他们很想知道这两人在处理中国问题上有哪些有效的应对办法。
分析人士指出,从9月下旬开始,特朗普在多个摇摆州的支持率不断攀升,其胜选的可能性有所增大。在美国,贸易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统的决策。要是特朗普最终赢得大选,那么关税政策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升级。一旦特朗普当选,此次的关税政策相较于特朗普1.0时代或许会有所提升,而且会更加系统化。关税政策的运用也许不仅会变得更加“全方位”,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税率也可能会提高,同时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原产地穿透”原则,如此一来,对全球贸易秩序产生的干扰或许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