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0日,全球经济的焦点集中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初值上。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统计局已先行发布了中国第三季度的经济总量数据。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的GDP变化情况备受瞩目,两国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具体的数据和背后的原因。
先把目光聚焦于美国的经济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实现了2.8%的实际增速,虽然这一数字略低于市场预期的3%,但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这一增速依然显得相当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这一增速是在高利率环境中取得的,这表明美国经济依然保持着韧性,并未显示出任何衰退的迹象。
在对比中美两国的GDP增速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两者在统计方法上的差异。美国采用的是环比折年率法来计算季度GDP,即先计算本季度与上个季度之间的变化,再以此为基础换算成年增长率;而中国则采用的是同比法,即计算本季度与全年同一季度之间的GDP变化。直接对比中美两国的季度GDP增速是不准确的。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国名义GDP的对比中窥见一些端倪。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名义GDP达到了73597亿美元,再次创下了单季度历史最高纪录。与去年同期的70291亿美元相比,名义增速达到了4.7%。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中国的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总量达到了94.97万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为33.29万亿元,名义增速为4.03%。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官方发布的4.6%是实际增速,而我们现在计算的是名义增速。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物价对GDP的影响。由于近期我国物价处于下滑状态,尤其是与生产有关的PPI,导致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在拉大。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两国经济总量,我们需要将中国的名义GDP换算成美元。按照统计期的汇率计算,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名义GDP为46790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4608亿美元,与美国的GDP对比可以计算出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例。
今年第三季度,这一比例为63.58%,而去年同期为63.46%。这意味着相比去年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实际上是在缩小的。
那么,为什么第三季度中美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会缩小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缓解。
各国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用本币统计的,为了进行对比,需要换算成同一种货币,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换算为美元。因此,汇率的变化对换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经历了较大的波动。2022年3月开始,人民币从6.3元贬值至2023年9月的7.35元。然而,从去年9月开始,汇率开始小步回升。
今年第三季度的汇率是7.12,相比去年同期的7.17略有升值。这使得中国的名义GDP在换算成美元后摆脱了因贬值而“缩水”的情况。
第二,美国的物价水平开始下降。
名义GDP和名义增速与物价密切相关,物价涨幅越大,名义数据就越高;相反,物价涨幅越小,名义数据就越低。美国的通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也是美联储连续加息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最新的数据来看,美国的通胀率正在逐步下降。
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平均CPI已经降低至2.6%,而去年同期是3.5%。这意味着美国的名义GDP增速正在受到通胀率下降的影响,而中国的名义GDP增速则相对较为稳定。这使得中美两国在名义GDP上的差距开始缩小。
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是否会继续缩小呢?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
首先,美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虽然降息的速度和幅度尚不确定,但降息意味着美元无法持续强势,这将有助于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升值,从而使中国的GDP在换算成美元时获益更多。
其次,美国的物价正在朝着2%的长期目标迈进。随着通胀率的下降,美国的名义GDP增速也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努力摆脱低通胀的情况。CPI已经开始回升,与生产关系更密切的PPI虽然还在下降但降幅已经收窄,这意味着中国的名义GDP增速有望保持稳定甚至增长。
此外,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在发力,央行已公布多项货币宽松政策,潘功胜行长表示年底前还有可能再降准25至50个基点。随着“水”的流入,物价有望上涨,从而推动名义GDP的增长,将有助于进一步缩小中美两国在名义GDP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局势和美国物价等方面的变化,中国的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比例已经开始上升。未来,这一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当然,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依然激烈,谁能占得先机有待时间验证,我相信中国的机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