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红书的搜索逻辑正在转变
上周我在分析竞争对手时,意外发现小红书的搜索逻辑有了显著变化。过去,当我们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时,相关的笔记数量几乎都是精准匹配的。然而,现在同样的关键词关联笔记数却大幅增加。这种转变从精准搜索转向模糊搜索,跟电商平台的搜索方式有些相似。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搜索“某某品牌调理型益生菌”,现在返回的关联笔记数量是由多个联想词的组合构成,比如“某某品牌调理型”、“调理型益生菌”、“某某品牌益生菌”等。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小红书在逐步从关键词收录转向AI算法理解。也就是说,笔记的收录不再仅仅依赖于关键词的堆砌,而是取决于AI对笔记内容的理解。只要笔记与某个关键词相关,即使没有明确提及,该笔记也可能被收录。
对商家而言,这种变化其实是个好消息。过去,商家必须考虑在笔记中重复加入特定关键词以提高曝光率,而现在只需确保选题与关键词相关,操作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02 小红书上发生的舆情事件
不久前,我看到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了一则负面体验:她在实体店试衣服,结果被店员骂“没钱就别试衣服”。这位用户怒而发帖,没想到引发了近五千个点赞和上千条评论,显然大家对这件事十分愤怒。更有趣的是,她在帖子中@了店铺的官方账号,结果评论区瞬间成了吐槽的聚集地。这一事件迅速发酵,导致这个品牌在小红书的投放效果大幅下滑。
小红书的发帖门槛低,一张图片加一段文字就能引发广泛讨论。在这个平台上,舆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它是用户消费决策的最后一站。因此,所有商家必须意识到,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品牌的每一位相关人员,尤其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员工,都需要谨言慎行,具备风险管理意识。
舆情管理从来都是要从预防做起。
03 做了并不代表就有效果
前几天,一位商家跟我抱怨,他们已经报备了所有活动,也进行了聚光投放,结果却发现效果不理想,感觉小红书对他们而言并没有机会。我对他说:“停!你所说的‘做了’和我理解的可不是一回事。”每一个你所做的动作都存在多个结构性机会点。
并不是简单的“做了”就能确保效果,而是需要耐心去持续归因。即使让我来操盘,我也需要时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与大家相比,我走过更多的完整流程,识别和解决过更多的问题。
没有什么“一招鲜”或者“绝学”,核心在于持续搭建精细化的运营策略,逐步解决更多问题,最终看到效果的提升。那个时候,你才会明白,做了并不代表验证效果。
04 关注内容资产与人群资产
同样是“做”,别人的精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呢?关键在于对内容资产和人群资产的深耕细作。
首先,关于内容资产。许多商家没有建立起内容资产的管理体系,发布的内容缺乏高效的复用和延展性。内容资产化的标志在于内容可以被管理、沉淀和复用。将相似内容进行归类,按照类别进行管理,为每篇笔记制定信息标签,方便查找,并建立内容迭代的流程,以提高复用率。记住,内容是为了传播而服务,好的内容能够换取更多的曝光,而其复用和迭代的效率至关重要。
其次,人群资产的管理同样重要。坦白说,小红书上99%的商家对人群资产的梳理都不够细致。用户的转化过程是从A1到A5的流转。许多品牌在小红书上投放效果不佳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缺乏足够的A3人群,导致无法实现有效转化。想在小红书上获得结果,就必须重视全域经营。小红书是除了抖音之外,唯二能够实现从A1到A5全域经营的平台。因此,客观理性地看待人群资产的层级和数量,逐步递进流转,转化自然会发生。
在我看来,品牌生意从来不是玄学。达人只是媒介,内容只是信息,而人群则是流转的过程。你若带着玄学的心态做品牌,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玄学。
05 “养号”的迷思
最近,“养号”的概念在小红书上被讨论得越来越热,甚至有人声称必须连续登录超过七天,才能在发布时获得更高的流量。这些真有那么重要吗?
实际上,所谓的“养号动作”不过是用户行为,创作者和用户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用户刷了很多笔记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账号会获得更稳定的流量。账号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的本质在于对受众需求的洞察。你必须明确你的目标受众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每一条笔记都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谁能更好地洞察受众需求,谁的账号流量就会更高,而并非谁“养号”做得好。
06 面对流量波动,保持冷静
最近流量波动明显,数据也不好,大家纷纷猜测是因为CTO离职或者推流机制的变化。
首先,流量波动确实存在,客观情况就是这样,但并非因为CTO离职或推流机制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双十一临近。
双十一大促期间,商业流量采购需求激增,整体流量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流量的曝光空间会受到挤压。原本能够看到你笔记的用户,可能因为某个标签的原因,先被商业笔记触达,导致你的笔记展现减少。这种现象在各个平台上都很普遍,现阶段也无法避免。保持耐心,专注于优质内容的创作,待大促周期过后,流量水平自然会恢复。
07 KOS——人感营销的最佳角色
小红书的人感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更愿意与人建立链接,而不是冰冷的产品。近两年来,小红书为品牌提供的建议是:主理人品牌。相比于传统品牌,主理人能够更好地传达品牌理念,与消费者建立共情。人本身就自带情绪价值,自然而然为产品和品牌赋予了感性的弧光。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始终超越任何内容和品牌的单向输出。相较于单向表达的传统品牌,主理人品牌更容易打动小红书的用户。然而,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能力找到合适的主理人,尤其是一些大型美妆和奢侈品牌,品牌故事久远、架构庞大,难以找到一个代表性人物。
此时,KOS成为了更接地气的替代角色。KOS可以承接品牌专业号和KOL的种草内容,实现更好的转化。这三者能够互为补充,KOS的内容贴近小红书原生内容,符合买手逻辑,且成本低、内容丰富、用户信任度高,可以投放广告,形成品牌自己的博主库。
公域可以获客,私域可以转化,KOS不仅是人感营销的最佳角色,更是品牌营销的全能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