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之前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早前发布过一份声明,美国拜登政府宣称,美国最终决定对部分中国制造的产品加征关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会被上调至100%,太阳能电池的关税税率将调至50%,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产、钢铁、铝、口罩和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关税税率会上调至25%,并且包括半导体芯片在内的其他产品的关税上调也会在未来两年内开始实行。
编辑
美国近期持续针对中国产品施加关税措施。此前,美国取消了对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太阳能板的关税豁免,其目的在于打击在这些国家建厂的中国企业。据路透社近日报道,在美国的这种围堵策略下,中国的太阳能企业正将在越南的工厂迁往其他能够规避美国关税的地方。这一情况致使越南部分规模较大的太阳能工厂出现减产以及裁员现象。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出现了众多由中国企业拥有的新工厂,这些新工厂规划的产能能够满足美国去年一半的市场需求。
某光伏产业的资深人士表示,东南亚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避风港”了。泰国的部分工厂可能还抱有侥幸心理,期待着“奇迹”降临。然而那些大型的头部企业更加务实,它们早就不再抱有幻想,大多已经前往墨西哥、美国开设工厂了。此外,还有一些近年才投入且尚未收回成本的企业,现在基本上正在向老挝、缅甸或者印度尼西亚转移。美国最新的关税政策给越南太阳能产业带来了最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部分生产商承担的关税总税率已经超过300%。
编辑
哈尔斯是一家总部位于浙江永康、从事杯壶设计制造的上市公司。它建立了自有品牌,不过代工海外品牌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哈尔斯总裁吴子富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不是代工客户提出要求,哈尔斯可能永远不会在泰国建造工厂。客户非常明确地对我们提出了多国采购的需求。”中美贸易摩擦之后,像哈尔斯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到东南亚投资。然而,东南亚低成本的预期并未实现。尽管泰国、越南等地工人的薪资低于国内,但企业的整体成本却更高了。
10月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针对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越南的晶体光伏电池(不管是否组装成模块)的反补贴税(CVD)调查的初步裁定结果。在2022年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针对东南亚这四个国家的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了。到了今年6月,反规避豁免期宣告结束。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之前统计表明,中国有将近20家光伏企业以合资、并购、投资等形式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光伏生产布局。像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新能源、协鑫集成等众多中国顶尖的光伏企业,都已在东南亚地区布局。
据路透社10月30日报道,中国电池材料制造商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了一个重大计划,即打算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一座价值100亿美元的电池材料工厂。值得一提的是,印尼政府将为这个电池材料工厂项目的推进给予相关优惠政策。该公司在印尼的负责人称,这个项目的建设周期在10至15年。我们知道,印尼镍矿资源丰富,印尼方面希望借助中企的力量构建完整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
编辑
美方从战略竞争的视角出发看待国际形势,并据此定义中美关系,这无疑是深陷冷战思维的泥沼。美方将中国认定为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还视为“步步紧逼的挑战”,这完全是基于自身霸权历史和霸权思维对他国的无端臆测,是对中国以及中美关系极为严重的错误判断。这种做法既背离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违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事实上,在国际事务中,真正热衷于搞不公平竞争、行事咄咄逼人、四处耀武扬威、到处施压胁迫的正是美国自己,而非其他国家。
中美关系并非是关于是否要将其搞好的可选项,而是怎样将其搞好的必答题。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必然要打交道,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且冲突对抗所带来的后果是双方都难以承受的。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就完全有能力跨越分歧,探寻出两个大国正确的相处模式。这一结论既是对中美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经验与教训的归纳,也是对大国交往规律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