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退税政策的调整,确实让沿海外贸企业犯了难。从生意人的角度看,利润本就薄如蝉翼,这一调整更是雪上加霜。
记得前几天和一位浙江的外贸老板聊天,他说现在企业利润率不到5%,退税就占了这利润的大头。这次退税率从13%降到9%,等于直接把企业的利润给抽走了一半还多。
细想想,这事还真不简单。表面上看是退税率调整,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外贸企业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政策红利的问题。
前段时间看到一组数据:沿海地区超过60%的中小外贸企业,其利润主要来自退税。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企业没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靠政策输血维持生存。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企业。早些年外贸发展快,订单多,确实养成了重量不重质的习惯。现在市场变了,企业转型哪有那么容易?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调整政策?美国那边贸易形势紧张,欧洲订单也在减少,企业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
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恰恰是倒逼企业转型的一记重棒。就像经济学里说的"创造性破坏",有时候短期的阵痛反而能带来长期的进步。
最近接触到一家温州的外贸企业就做得不错。他们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自主品牌,投入研发,现在已经在东南亚市场站稳了脚跟。退税率调整对他们影响就小得多。
说到底,外贸企业的出路在于提升产品附加值。那些靠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模式,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当然,政策调整也该有个过渡期。我看到深圳、广州等地已经在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比如设立转型基金、提供技术创新补贴等。
有意思的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主动求变。有做服装外贸的老板跟我说,他们正在开发智能面料,打算走高端路线。
不过说实话,转型哪有那么容易?资金、技术、人才,哪个不是难题?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连熬过转型期的实力都没有。
回想起来,日本当年产业升级时也经历过类似阵痛。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政府扶持和企业自救相结合,才有了后来的高科技产业。
现在看来,与其抱怨政策调整,不如把心思用在提升竞争力上。毕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退税这种外部支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些早早布局创新、重视研发的企业,现在日子反而好过一些。这或许就是未来的方向。
但说到底,政府在政策执行上还是要留有余地。比如可以设置梯度退税率,让企业有个缓冲期。毕竟一刀切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眼下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银行信贷支持、税收优惠、转型补贴,这些都得跟上。光靠企业单打独斗,怕是真扛不住。
其实仔细想想,这次退税政策调整未必就是坏事。它逼着企业思考: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适区,主动求变?
最后说句实在话:政策调整带来的阵痛在所难免,关键是怎么化危为机。那些能在压力下寻找新机遇的企业,才是最后的赢家。
参考信源:人民网—2024-07-23—(国际观察:美国加征关税,加重的是自己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