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恢复,以民营实体为重,还是以土地财政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房地产为重?
提出这个问题具有现实性.
因为后疫情时代,给很多民营小老板的感觉是每况愈下,不如疫情三年; 那么,经济的背景就不是疫情冲击的问题了。
2024民营有什么利好吗?
似乎还是以规范为主,金税四期来了,新企业法来了;看不到在营商环境上有更多的利好,看来,方方面面各有其难。
但是,民营经济太重要了。
提到民营经济,就会想到中国经济的56789,其实,民营经济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56789的社会贡献率,那些比例今后都会改变;民营的价值在它代表着市场经济,在它的市场化、在效率、在创新。国企可以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快速回归经济总量中的权重;也完全可以通过“一业一企,一企一业”的垄断扩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但是,难以形成高效,因为缺少竞争驱动。
国企改革了几十年,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很多美好的愿景都将无从谈起。
过去十年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超越市场规则的行政干预,提供了一个令人担心的大背景。
现在是负债支撑起了国企做大做强的天,并不能说是高质量的发展;按李稻葵的数据,国企的资产收益率不够支付地方财政和国企的债务付息;王石之所以对民企保留信心,就在效率二字。
如果民营继续衰退,中国经济终将被叠加的债务拖住,难以重现高增长的风采。
社会对民营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劳资关系上,在劳动法的执行上,最乖的是外企,最差的是民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没有人去对比民营的营商环境,民营的营商环境与国企、与外企,远不能相提并论,决定了它难以严格执行劳动法,这一点,地方劳动局再清楚不过,执法当然缺少力度;如果严格执行劳动法,很多民企根本干不下去。
民企的营商环境中充满了险流,它也是社会方方面面寻租的对象,这才是问题的源头。
现在专家们都在谈中国经济的转型,从投资型转消费型,怎么转?当然是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黄奇帆说要提供四亿工作岗位,谁来提供?
从现在的格局看,国企以民企两倍的总资产,仅提供了7%的就业岗位,民企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社会上的一个流行说法完全错了,不是国企在干着民企不愿意干的不赚钱的行业,相反,是国企垄断了赚钱的行业,民企干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赚钱的行业,而且往往是以国企寻租的方式实现的,这就是北大国发院姚洋说的,国企拿着国家高额投资项目,不作为,抽取足额利润后转包给民企,而民企的收益是靠低廉的劳动力堆起来的。结果是企业与民生两相伤害,而被痛骂的总是民企。
虽然如此,这个庞大群体,仍然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民营继续衰退,就业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社会无力承载每年千万级的青年就业群体,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所以,政策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民营,不难想象,如果将就业的缺口交给国企和财政,国企员工的待遇将立即打回原形,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效率与就业,决定了民营的存在价值,也定义了中国经济的未来。
如果民企衰退,中国将进入一个漫长的弱复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