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闻社财经
海闻社讯 蒙牛,飞船失速。
从“向伊利学习,争创内蒙古第二乳业品牌”,到成长为和伊利齐名的全国乳业巨头,高速发展一直是蒙牛的主旋律。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说过这么一句话:
“蒙牛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那么只能掉下来;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续发展。”
但是,飞船不可能无限制加速,终究得慢下来,当年的“老师”伊利,也没教过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2024上半年,蒙牛乳业营收和净利润双降,都跌至了四年来的新低。
上半年,公司液态奶业务实现营收362.615 亿元,同比下降12.92%;冰激凌业务实现营收33.714亿元,同比下降21.77%;奶粉业务实现营收16.353亿元,同比下降13.67%;奶酪业务实现营收21.143亿元,同比下降6.29%。
四大主营业务,全军覆没,无一增长。
谁都知道,这不仅仅是蒙牛自己的问题。
去年,蒙牛计提了3亿元的原奶减值。在业绩会上,蒙牛也称,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受到多余鲜奶喷粉储藏产生的大包粉减值。
当时,公司就表示,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可能2024年过剩会更严重。
蒙牛的判断是正确的,从2022年开始,国内原奶价格就开始下滑,再没能有一丝抵抗。原奶供给严重过剩,乳制品行业供需矛盾尖锐,内需消费又持续缩水。这些情况,在今年都是明显加剧的。
有奶农就表示,“去年不管卖多少价钱,起码奶还能卖掉,今年的状况是,奶卖不掉了。”
蒙牛正在遭遇自创立以来的第四次低谷期。
公司表示,常温液态奶受到原奶价格的下行和需求不及预期的挑战是最为突出的。虽然公司已经预见到了行业寒冬的到来,但寒冬的凛冽,让公司能做的,只剩下整体库存和压缩费用。
公司也想过,走通除了液态奶以外的第二曲线,但这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
报告期内,蒙牛的冰淇淋业务占比6.1%,奶粉业务占比3.9%,奶酪业务占比4.4%。多元化真的只是丰富了产线,对业务没有更大的贡献了。
本质上,冰淇淋、奶粉、奶酪,和液态奶没有区别,都是共用一个上限的人口挂钩型内需,在经济下行,出生率低迷的当下,都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赛道。
赚的少了,可是开销一点都不见少啊,虽然蒙牛竭力降低费用,但公司不得不利用借款完成的花费还在提升。2024年上半年,蒙牛乳业经营业务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19.2亿元,同比下降44.4%,同时,公司未偿还计息银行及其他借贷增加至415.6亿元,数字巨大。
没办法,公司只能选择另一个万金油招数,裁员。
11月22日,蒙牛乳业获得了“年度杰出企业”的称号,但这份荣誉,并不属于刚被裁的几千员工。
有消息称,公司为了裁员,还在搞强制退休、高管降级,蒙牛对此并没有回应,但人,确实实打实的裁了。
2024年上半年末,蒙牛乳业的员工人数为4.3万名,2023年末,公司雇佣员工总数约为46064名。半年时间,蒙牛乳业裁员了约3000余人。
大幅度裁员是有效的,降本非常明显,2024年上半年,公司薪酬支出约为42亿元,下降了约5%。
此外,公司前几年比较激进的并购,确实造成了不小的拖累。雅士利、贝拉米、现代牧业及妙可蓝多收购金额均超过30亿元,但这些资产业务却都不景气,卖出的君乐宝营收却持续增长,让公司的利润受到很大的压力。
在今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卢敏放谈及在职时的遗憾也表示,并购业务的水平还需提升。
面对困境,蒙牛还在进行一些稳健的尝试。
比如换领导层和回购股份。
10月10日,连任总裁两届、历时8年的卢敏放正式辞去在蒙牛的所有职务,总裁转由原蒙牛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接任。 高飞是个土生土长的“老蒙牛人”,但他上任时所面临的问题,远比当年卢敏放面对的更复杂。
11月28日,蒙牛发布公告,再次回购公司30万股,花费503万港元。自9月9日起至今,蒙牛乳业共发起回购35次。并表示,集团计划在未来的十二个月内,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最高达20亿港元的股份回购。
公司的管理层其实很清醒,都深刻知道蒙牛处于一个怎样的困境,高飞总裁也提出了三大行业顽疾:“一是品类多元化不足、二是供需均衡性矛盾、三是产业链韧性较弱。”但行业供需平衡还远不到时候,想要发挥公司新时期重新起航的努力,可能还需要等到周期见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