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从独角兽到财务暴雷:印尼水产科技公司eFishery的兴衰启示
正文数字:1873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疫情期间,一家印尼初创公司的名字在投资圈引发热议——eFishery。这家水产科技企业凭借“用科技改造渔业”的故事,吸引了数亿美元融资,甚至一度成为东南亚首个水产独角兽。
然而,今年1月的一则财务造假新闻,却让它的光环瞬间崩塌。这家公司究竟如何崛起?又为何暴雷?背后折射出哪些行业问题?
相关新闻
一
eFishery是谁?用智能投喂机撬动传统渔业
起步:一台智能喂鱼机
2013年,创始人Gibran Huzaifah在印尼万隆创立eFishery。他的核心产品是一台名为eFeeder的智能投料机。这台设备通过传感器监测鱼群活动,自动调整饲料投放量,号称能帮渔民节省20 %-30%的饲料成本。对印尼这样一个水产养殖大国(全球第二大水产养殖国)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2. 扩张:从设备商到“渔业生态平台”
随着融资到位,eFishery的野心不再局限于卖设备。它开始搭建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平台: 上游:提供养殖管理软件、贷款金融服务;中游:销售饲料、鱼药等养殖必需品;下游:对接收购商,帮渔民卖鱼。
公司宣称要“用科技赋能10万渔民”,甚至表示其生态贡献了印尼水产养殖业GDP的1.55%。
3. 资本热捧:疫情催熟的独角兽
尽管印尼渔业以传统散养为主,但eFishery的故事打动了全球投资者: 2020年起融资加速,2023年D轮融资后估值冲上14亿美元;投资者名单包括软银、淡马锡等顶级机构;公司自称覆盖27万鱼塘,安装40万台设备,服务10万渔民。
eFishery融资情况统计 —— 35斗
二
暴雷:一场精心设计的“数据游戏”
2025年1月,一份调查报告揭穿了eFishery的完美人设:系统性财务造假。核心问题包括:
数据造假触目惊心
收入虚增:2024年前三季度实际收入1.57亿美元,却谎报7.52亿美元(虚增近6亿美元);利润造假:实际亏损3540万美元,伪装成盈利1600万美元;设备数量注水:号称安装40万台设备,实际仅2.4万台(完成率6%);用户规模夸大:所谓“10万渔民”大多为虚构账户。
2. 管理层崩塌
CEO和CFO因造假被解雇,多名高管提前离职; 调查发现,公司长期通过“刷单”伪造交易流水,甚至用空壳公司虚构上下游合作。
3. 暴雷导火索
内部员工举报后,董事会委托第三方机构FTI Consulting调查,最终揭开黑幕; 报告直指公司“依赖虚假数据融资”,实际业务增长几乎停滞。
三
为何暴雷?农业科技的三重陷阱
eFishery的崩盘并非偶然,背后暴露了农业科技领域的典型风险:
资本催熟的“速成独角兽”
过度依赖融资输血:2023年D轮融资后仍未盈利,收入主要来自贸易和借贷(而非核心技术);用“科技故事”掩盖传统生意:智能设备渗透率不足1%,实际业务仍是倒卖饲料和放贷。
2. 管理失控与行业误判
盲目扩张导致供应链混乱,设备交付率极低;低估渔业复杂性:印尼渔民多为小散户,对高价设备接受度低,更依赖经验而非数据。
3. 农业科技的“理想与现实”
技术脱离需求:智能投喂机在实验室表现良好,但实际鱼塘环境复杂(如水质、鱼病干扰),传感器数据可靠性存疑;用户收益存疑:渔民是否真能靠一台设备提高利润?多数人反馈“省下的饲料钱抵不上设备成本”。
四
行业启示:农业科技不能只靠PPT
1. 警惕“科技包装”陷阱
农业需要长期深耕,数字化工具必须解决真实痛点。例如: 渔民更需要的可能是鱼价波动预警,而非复杂的管理系统;比起智能设备,低价可靠的饲料和畅通的销售渠道更实际。
2. 出海投资需“接地气”
文化差异:印尼渔民习惯现金交易,对线上平台信任度低; 数据真实性:新兴市场常存在“习惯性乐观”,需实地验证用户和订单。
3. 回归商业本质
农业科技公司若无法让农民真正赚到钱,再炫酷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盈利模式应基于产品价值,而非资本市场的估值游戏。
结语
eFishery的教训,不止一个行业
eFishery的案例让人联想到许多“烧钱换增长”的明星公司。它提醒我们: 资本可以加速成功,但无法替代成功;在传统行业,科技是工具而非救世主;真正的创新,必须让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受益。
农业科技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但或许需要更多耐心——毕竟,养鱼和养独角兽,从来都不是同一回事。
文/ 水产前沿 刘海洋
本期编辑 / 陈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