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双碳”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第五届中国(郑州)国际储能产业展览会定于2025年4月14-16日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将为参会者提供一个共享信息、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宝贵机会,为全球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迈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更多展会信息敬请访问展会官网: http://www.qgexpo.cn/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它不仅是对环境保护的庄严承诺,更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之一,向世界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宏伟蓝图不仅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中,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交通的电动化,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与交通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储能产业的发展与成熟,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储能技术,作为连接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其核心在于有效平衡供需矛盾,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在新能源占比日益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波动性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储能技术,尤其是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能够将这些不稳定的能源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有效缓解“弃风弃光”现象,提升新能源的利用率,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储能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从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市场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这些政策的密集发布,不仅为储能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政策的引导下,储能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广泛。从抽水蓄能到锂离子电池,从压缩空气储能到液流电池,多元化的储能技术路线正逐步成型,为不同场景下的能源存储需求提供了多样化解决方案。
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储能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电力市场的逐步放开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建立,为储能提供了更多盈利渠道。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千瓦,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储能产业规模的大幅扩张,更预示着其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将显著提升。而到2035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储能装机规模有望突破6亿千瓦,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元,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力量。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进行布局推进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市场机制设计、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储能产业发展格局。具体而言,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储能关键技术瓶颈。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循环寿命,降低储能成本。
二是完善储能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储能企业,推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储能市场活力。推动电力市场改革,建立合理的储能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储能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储能投资主体和运营模式。
四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储能产业规范化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储能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储能产品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储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储能发展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储能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储能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化应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综上所述,储能产业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其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储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之路上,储能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