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春节档电影市场风生水起;线上,素来擅长“霸屏”的微短剧却在今年春节期间集体“哑火”。今年春节档多达千余部的微短剧上线,堪称“史上最卷”,但由于缺乏爆款,“口碑效应”没有发酵起来。同时,随着有关部门对微短剧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微短剧市场告别野蛮生长,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集体“哑火” “史上最卷”却无爆款
1月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微短剧春节档推荐片单即正式拉开了2025年短剧春节档的帷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大年初八,春节档有2000多部短剧上线发行,其中红果、抖音、爱奇艺、腾讯和优酷等平台重点推出了400多部精品短剧。这些短剧作品类型不仅涵盖情感、逆袭、家庭、重生等热门题材,还出现了一批专为春节量身打造的剧集。
为了方便受众观看,各大平台不仅推出春节档专栏、开启“微剧春节档”入口、打造“短剧春节档”,还通过“独家上线”“免费观剧”等方式吸引流量。
虽然千余部新品密集上线、各大平台花式引流,铺天盖地近半个月的提前宣发,然而,却没有重现去年春节档《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爆款短剧的破圈现象。微短剧市场在春节档意外遇冷,甚至未诞生爆款。
针对短剧春节档“哑火”现象,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电影和微短剧的受众并不完全相同,电影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观众往往选择与家人一同观看。而微短剧更倾向于强调个性化,大多数情况下是独自观看,相对‘私密’的微短剧在春节档并不占优势。”
在微短剧编剧王畅看来,春节期间,微短剧大多采用免费模式上线,导致平台、制作方等方面在内容投入上的谨慎,限制了高质量内容的产出。甚至有部分从业者退出春节竞争,选择节后再上线。
微短剧导演刘鹏表示,如今微短剧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拍摄、宣传体系,虽然制作周期快、数量多,但类型单一,往往是根据同一本网文改编而成,单部微短剧难以脱颖而出。另外,众多平台参与短剧竞争,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微短剧难以在更大舆论场中产生足够出圈的声量。
监管加强 行业告别野蛮生长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并支撑了近65万个就业机会。机构预测,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微短剧也面临内容同质化、盗版泛滥、投流成本持续走高等问题。比如,投流成本成了决定微短剧能否获得高回报率的重要指标,导致行业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大多数资金流入投流公司及其背后的网络平台,留给创作的成本相对较少,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逐利投机的心态影响下,部分微短剧仍将制造“爽感”当成制胜法宝,甜宠、霸总、穿越等题材扎堆,导致题材同质化、内容低俗化、创作低智化。
在业内看来,有着庞大市场规模基础的微短剧市场,已经到了告别野蛮生长的关键时刻。
2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将进一步落实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制度、“白名单”制度和“总编辑内容负责制”,统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2月10日,微信、抖音、快手三大平台同日发布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其中,微信平台下架了部分违规微短剧剧目,并对相关违规小程序进行处置;抖音平台1月份累计拦截下架违规微短剧585部;快手平台累计前置拦截、整改、下架违规微短剧千余部。
微短剧加强监管治理,引发行业格局深度洗牌。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表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头部平台和有实力的制作公司凭借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更易打造高质量作品,占据市场份额。而一些小团队因制作水平低、资金短缺,难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逐渐被淘汰。同时,伴随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对不符合规范的微短剧及其制作方进行整治,推动行业资源向合规、优质主体集中。
向“精”而行 要流量更要质量
微短剧创作要提升作品品质,只有做到“短而精、小而美”,才能赢得市场青睐。如何进一步提升精品意识,探索以更多好内容获得大流量、正能量,成为今年行业发展的主基调。
业内人士介绍,许多作品创作成本不再一味求低,制作周期不再盲目求快,制作方不再依赖单一投流模式,整体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推进“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为探索精品化指出了一条道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更是成为推动文旅消费的一股新力量。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和创作投入的持续加大,微短剧行业陆续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并带动取景地“出圈”。
微短剧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探索新领域、拓宽受众边界的有效策略。既有与影视剧综进行内容联动,如综艺节目《开播!短剧季》探索大小屏跨界新路径,也有“微短剧+”的创新模式,在电商、美妆、文旅等领域联动上下游产业,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微短剧公司纷纷出海,谋求更大的舞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有200余款海外微短剧App上线海外微短剧市场,2024年全年预估收入4亿美元左右。
为了进一步保证海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不少微短剧出海机构开始探索拓展产业链条。例如九州文化与海外微短剧团队合作,实施“乘风计划”,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加码优质内容生产;枫叶互动构建微短剧、互动故事游戏、网络阅读的产品矩阵和创作者生态。还有很多公司通过AI技术提升生产力,进行翻译、配音、后期剪辑,以个性化定制、多语言适配满足海外消费群体多样化的观赏需求。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建议,微短剧要深入挖掘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创作新颖和具有深度的作品。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营销方式,以优质内容赢得市场与观众认可。政策制定者和平台方在强化监管治理、净化行业风气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支持力度,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创新导向的创作环境。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