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减少航运污染,一步一步推出了更严格的环保法规。2020年实施的“限硫令”就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个规定把船用燃料的硫含量上限从3.5%大幅降低至0.5%。
中国船厂预见到未来环保标准会更加严格,提前布局绿色船舶技术。IMO随后又公布,到2030年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8年减少至少40%,这让传统燃油船逐渐被淘汰,绿色船舶技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江南造船厂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5000箱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甲醇动力船的碳、氮氧化物、颗粒物排量都减少不少,还能大幅减少硫氧化物的排放,完美契合环保要求,达飞海运集团对这些船舶非常满意,并计划追加订单。
除了甲醇动力船,中国船厂在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过去LNG船的建造技术主要掌握在韩国三大船企手中,他们垄断了全球九成的市场份额,核心技术在于薄膜型货舱,它能安全储存低温下的液化天然气。
为了打破韩国的垄断,中国船厂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最终在三年内成功掌握了薄膜型货舱技术。
2022年卡塔尔能源公司启动了“百船计划”二期招标,计划建造大量LNG船用于天然气运输。
中国沪东中华造船厂抓住机会,从韩国船企手中抢下了18艘LNG船的订单,总价值约200亿元人民币。
2023年8月,中远海运重工更是创造了“一天签4单”的纪录,现在全球新增LNG船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简直可以说“杀疯了”。
韩国媒体也表示了担心,但技术进步是不容置疑的,甚至连薄膜型货舱技术的专利提供商法国GTT公司,也开始寻求和中国船企合作。
可以说全球船东集体薅羊毛,中国船厂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来技术积累下来的结果。
中国的高效交付
除此之外,中国船厂的竞争力还在价格和交付速度上具有优势,以24000标准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为例,韩国船厂报价1.65亿美元,而中国船厂便宜了好几千万美金。
这笔巨额价差对船东来说极具吸引力,可以用来雇佣更多船员或购买其他小型船只,此外中国船厂还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进一步降低了船东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在交付速度方面,中国船厂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外高桥造船厂承接的6艘7万吨级双燃料散货船,从开始建造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4个月。
这速度比日韩船厂快了3个月左右,在当前全球航运市场运力紧张,港口拥堵的情况下,更快的交付速度意味着船东可以更早地投入运营。
抓住市场机遇,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点在航运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除了价格和速度优势,中国船厂还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打造产业链模式。
地中海航运公司订购的22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船厂不仅负责建造船舶,还提供融资、保险、船员培训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这种全产业链模式颠覆了传统的造船业运作方式,过去韩国船厂凭借技术垄断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面对中国船厂的竞争,现代重工的社长曾表示,中国船厂正在进行一场“生态链战争”。
全球竞争中国领航
除了不同国家同行之间的竞争以外,全球航运业也面临了非常大的变局。
苏伊士运河堵塞、巴拿马运河水位下降等事件暴露出航运通道的脆弱性,也对船舶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船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开始打造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全能船型”。
广船国际为适应北极航线运营环境,为俄罗斯船东建造了一艘17.4万立方米的LNG运输船。
这艘船具备强大的破冰能力和出色的保温性能,相比传统船型,每次航行可节省400吨燃料,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这种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策略,让中国船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日韩船企坚持的标准化船型则显得相对僵化。
面对中国船厂的崛起,其他国家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美国政府提出了“美国造船厂振兴计划”,计划投资200亿美元重振美国商船制造业,但进展缓慢。
日本想要通过技术合作换取订单,但研发的氢燃料发动机效率还是比不过中国的氨燃料系统。
韩国造船业面临困境,现代重工关闭了部分干船坞,三星重工也面临裁员压力,这场竞争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或成本层面,上升为国家工业体系的竞争。
过去中国在LNG船绝缘箱技术上受制于人,现在通过自主研发的生产线,中国彻底摆脱了这种依赖,这岂不是让美日韩“躺输”?
中国船厂不仅在当前竞争中占据优势,更着眼于未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结语
从“世界船坞”到“造船强国”,中国船厂的崛起之路,充满了逆袭的爽感。
曾经仰望日韩的技术,如今已经在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领域弯道超车,让世界刮目相看。
高效的生产、低廉的价格、完善的服务,中国船厂用实力赢得了全球船东的青睐,也让日韩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然这场“造船大战”远未结束,欧洲船厂虎视眈眈,日韩船企也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船厂能不能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继续领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