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港股战神王士聪清仓式卸任多只基金。
3月8日,南方基金一纸公告震动公募江湖:QDII双料冠军王士聪突然卸任全部6只在管基金,涉及科技、医药、消费等多个赛道。
这位曾在2020年以101.68%收益摘得QDII桂冠,2024年再以51.22%回报率卫冕的明星经理,其管理的南方中国新兴经济9个月持有期混合年内收益超24%,南方香港成长基金更位列全市场QDII前三。
但就在市场热议其能否冲击三连冠时,王士聪却选择"一键清仓",留下37.63亿元规模的"烫手山芋"。
一、"港股战神"的业绩神话与卸任迷雾
王士聪的投资路径充满争议。他曾在2024年四季度重仓尚未纳入港股通的毛戈平,在2025年3月该股被正式纳入名单前精准布局,斩获超额收益。
但这种"刀口舔血"的操作也暗藏风险——2024年三季度,其管理的南方中国新兴经济将老铺黄金持仓比例推升至23.54%,该股三个月内暴涨110%,却在解禁后火速减持78%。
这种"快进快出"的打法,被业内质疑为"博短期收益,忽视长期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王士聪管理的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在卸任前四天刚刚增设C类份额,这种"仓促谢幕"的操作引发市场对其离职的猜测。
尽管南方基金公告称"个人原因",但业内人士透露,公募行业限薪政策下,绩优基金经理"奔私"或转投高薪机构已成趋势。此前招商基金贾成东因薪酬改革离职,转任申万菱信副总即为典型案例。
二、南方基金的人才断层与行业离职潮
王士聪的卸任并非孤例。
2025年开年以来,已有72位基金经理离任,超过去年同期的58人。广发基金张东一在规模腰斩后"工作安排"离职等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公募行业"规模虚胖、人才流失"的残酷现实。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职,创历史新高。而2023年和2024年的基金经理离任率分别为9.09%和8.42%,是近十年最低。
这种"离职人数创新高、离任率新低"的矛盾现象,暴露出行业人才结构的畸形发展:一方面,基金经理总数持续增长,2024年达4288人,较2020年增长45%;另一方面,真正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基金经理却加速流失。
南方基金的人才断层尤为明显。王士聪卸任后,接任的熊潇雅虽持仓与王高度重合,但管理的QDII基金年内收益仅23%,排名第七。
这种"复制粘贴"式的策略延续,被质疑为"饮鸩止渴"。有基金分析师指出:"过度依赖明星经理个人能力,忽视投研体系建设,正是南方基金在王士聪卸任后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
制度缺陷:冠军神话与基民利益的错位
王士聪的卸任折射出公募行业的系统性矛盾。
在现有机制下,基金经理薪酬与规模直接挂钩,而非业绩表现。
数据显示,王士聪管理的南方中国新兴经济9个月持有期混合规模在亏损期间逆势增长38%,2024年二季度末达58.6亿元。
这种"越涨越卖"的怪象,源于基金公司对管理费收入的过度依赖。业内人士指出:"只要规模不低于2亿元,基金经理就能稳拿管理费,基民亏损与否与他们无关。"
更值得警惕的是,南方基金在王士聪卸任后迅速启动"新人接棒"策略,将产品转交给熊潇雅等年轻基金经理,却未对投资者损失作出任何补偿。
这种"割韭菜"式的操作,正在透支投资者对公募行业的信任。数据显示,2024年南方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缩水42%,投诉量同比激增120%。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市场化机制,如何让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真正挂钩,将成为重塑行业生态的关键所在。
王士聪的离去留下了一地鸡毛,但南方基金的故事仍在继续。在他卸任后,公司迅速推出"成长新星"熊潇雅接任,继续推销港股主题基金。
这种"造星-卸任-再造星"的循环,正在将公募行业异化为"基金经理快消品"市场。当基民的血汗钱沦为少数人晋升的垫脚石,当冠军神话成为营销噱头,这个行业的根基终将崩塌。
毕竟,真正的投资价值,从来不应建立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沙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