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新闻消息,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10%关税。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加剧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负担,破坏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特朗普宣称,征收“对等关税”有助于保护美国的产业和就业,同时实现创收。然而,这番论调同实际情况相矛盾。加征关税将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相当于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征税。对于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商而言,进口成本上升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而为此买单的往往是消费者。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将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而这将损害美国出口商的利益,导致出口机会减少,并引发相关行业的岗位流失。加征关税所伴随的短期创收根本无法抵消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特朗普(资料图)
在此背景下,已经整整40天,中国买家没再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一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对此满怀信心,认为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离不开美国的能源供应,不管关税怎么调、价格如何变动,中国都得向美国进口LNG,否则就会遭遇能源危机。然而,现实却狠狠地反击了这种观点。其实,中国完全不需要依赖美国的能源,俄罗斯以及它的盟友澳大利亚等,都是可靠的能源供应商。就在美国能源企业因失去中国订单而焦虑不已时,澳大利亚则迅速出手抢单了。
据彭博社汇编的船舶跟踪数据,此次中国暂停从美国进口LNG,是自2023年6月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另据商品分析公司Kpler提供的船舶跟踪数据,目前也没有任何美国LNG运往中国。报道称,这场由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正让全球最大的LNG买家和卖家面临“脱钩”的威胁。与美国卖家有长期合作的中国买家正在将这些LNG转售给欧洲。中国企业也不愿意和美国卖家签订新协议,而是寻求从亚太地区或中东采购LNG。
从战略角度来看,与不同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国际舆论效应。在与美竞争过程中,将这种长期订单交给另一个西方盟友,无疑是一种微妙而巧妙的信息传递:即便同为西方阵营,只要符合利益,中国也愿意展开务实合作。而这种姿态,也许会吸引更多国家重新审视与中国打交道的方法论——毕竟大家都明白,“谁能带来实际利益”,才是真正决定朋友关系深浅的重要因素。
特朗普(资料图)
这件事情远未结束,它揭示的问题甚至超越了一场简单的贸易战。当一个国家依赖威胁和制裁作为主要外交工具,其最终后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从这一点上看,中国抓住每个机会进行精准打击,同时维护自身利益,并成功推动国际合作网络进一步深化。这不是简单地抗衡某个政策,而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博弈方式灵活、高效、不动声色,却杀伤力十足。所以问题来了,如果类似事件继续出现,美国还能承受多少这样的冲击?或者说,当它真正意识到自己陷入困境时,会不会太晚呢?
天然气(资料图)
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挑起的一系列单边行动破坏了国际规则。美欧内部因意见分歧而愈发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缺乏一致行动力,只能被动应付来自白宫不断升级的新要求。而这些行为产生的不良连锁反应已经波及全球供应链,对所有国家都是风险,包括美国自己。更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线上的细节变化。截至2月,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已有几十家工厂注册超期;3月至4月期间还将有更多企业面临同样问题。而就在此时,欧盟也发布公报称,将从4月开始实施新一轮关税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