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元的霸权无疑是美国最大的财富之一。凭借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独特地位,美国轻松实现财富“制造”,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购买世界商品,享受着“铸币税”带来的巨额红利。
然而,这种特权也成为了美国的双刃剑。美元霸权不仅让美国忽视了实体工业的发展,还导致了其综合国力的逐渐下滑,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回顾货币的历史演变,我们发现,当货币从依赖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支撑的本位制转变为以国家信用为保障的纯信用货币时,如何约束货币发行国的滥发行为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纵观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未能避免这一权力的滥用。
对那些表现不佳的国家而言,货币失去信用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表现较好的国家,货币也难逃长期贬值的命运。这是因为,纯信用货币的发行相对简单,而其产生的后果往往需要时间来积累,这也是美国至今未能扭转困境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全球化的贸易依然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当前,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行为,显示出其道德与实力的严重不匹配,甚至在某些方面主动摧毁了自身的货币霸权。由此引发的思考是:世界是否会回到贵金属本位制的时代?谁将接管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如何避免新兴货币主导者的权力滥用?
历史上,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抵达圣萨尔瓦多岛,这不仅标志着新世界的发现,也开启了殖民时代,带来了深刻的金融变革。西班牙通过其在美洲的殖民,获取了大量金银资源,彻底改变了当时贵金属短缺的局面。
一个多世纪后,西班牙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西班牙,除了银子,一切都很珍贵。”由于大量金银的涌入,西班牙的物价飞涨,金银货币的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西班牙当时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美国——掌握着铸币权,充当着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并开启了长达200年的“大放水”。尽管贵金属的供应受到储量和冶炼技术的制约,西班牙殖民美洲的事件依旧使得“货币通胀”无法避免。
西班牙因此患上了“金融病”。大量西班牙人投身于金银掠夺事业,国内却严重缺乏劳动力,经济遭遇衰退。金银的涌入并未带来国家经济的活力,反而刺激了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工业发展。随着金银的增多,西班牙的物价暴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困顿,最终使得大量民众陷入贫困。反观英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工商业基础,取代了西班牙,成为了新的全球经济中心。这段历史告诫我们: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其真正的生产能力。
在贵金属本位制时代,人们将黄金白银视作财富,积累这些贵金属甚至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导致古代社会经常面临通缩问题——货币供应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而现代经济学普遍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度”二字,失去外部约束后,人类的贪婪和欲望往往突破了自我控制,最终带来经济崩溃。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全球货币体系彻底告别贵金属的约束。此后,货币的信用几乎完全依赖各国的自我约束。然而,半个世纪过去,全球各国的表现普遍不佳,许多国家面临财政赤字超标的问题。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成员国年度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但2023年欧元区的平均赤字已达3.6%,法国为5.5%,意大利更是达到7.4%。作为美元霸权的掌控者,美国的财政赤字同样高达6.7%。
随着政府增加支出,货币总量上升,但优质资产的增长却未能跟上货币供应的速度,导致资产价格飙升。富裕阶层拥有大量优质资产,因此他们并不排斥政府发放资金,反而视其为一种利好,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钱不再是稀缺资源,政府可以随意印钞。
美国凭借美元霸权拥有全球“蓄水池”,这种特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面临的风险。然而,美国也逐渐陷入“金融病”的困境,除了金融业和少数高端产业外,其他行业的利润微薄。回顾过去50年,政府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精英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下,政府债务失控已成必然趋势。美国的精英通过金融通胀获益,民众则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消费。
对于美国而言,通货膨胀的后果可以由全球承担,这让美国政府滥用金融手段的动机愈加强烈。随着特朗普时期政府债务大幅增长,美元的通胀危机愈加严峻。预计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将无法实现财政削减目标,而美国国债将继续飙升。这一切使得构建新的货币体系变得迫在眉睫。
与此不同,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一直是循序渐进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开放,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2024年4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东盟与中日韩13国通过清迈倡议人民币出资协议,东亚的跨境融资开始绕开美元。人民币跨境支付也逐步覆盖到185个国家,CIPS系统的交易额暴涨43%。
在特朗普加剧关税壁垒、单边主义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的背景下,欧盟逐渐走出困局,意识到打破零和博弈的思维,寻求更平衡的国际合作,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关键。而中国凭借稳健的经济基础和持续开放的态度,正成为欧盟突围的重要合作伙伴。
欧洲各国的实质性举措表明,他们正在逐步靠拢中国,从法国总统马克龙带队访华,到德国总理朔尔茨重启中德高层对话,再到荷兰外长访华讨论半导体合作,欧洲各国释放了强烈的信号:与中国的合作日益重要。
在这一历史节点,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优化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吸引力与国际可信度,迎接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
文章来源:棱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