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美联储货币政策保持谨慎,而欧元区如期降息,此差异性如何理解?美股股指上周多数收跌,而A股上证指数实现6连阳,展望后续市场将如何演绎?投资者应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解读:
在特朗普总统的“言论压力”之下,鲍威尔始终对货币政策持谨慎态度,潜在的通胀压力或是主要原因之一。回顾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与美联储主席伯恩斯时期,伯恩斯在尼克松的压力下选择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下调至3.5%,1971-1972年美国经济迎来短暂繁荣,对总统的连任有所帮助。然而,随后黄金与美元兑换窗口关闭,致使美元贬值、黄金升值,进口商品的通胀压力增大,1973年与1974年美国的CPI增速分别高达8.8%、12.3%,失业率持续攀升,经济陷入滞胀。此时美联储重新收紧货币政策,却已无法压低通胀。因此,在2026年任期结束前,鲍威尔或许将防止通胀大幅走高作为主要目标,意味着美联储与总统的拉锯战持续。
数据来源:Wind
欧元区方面,尽管关税增加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潜在的通胀压力,但欧元区依然选择降息。一方面,欧元区3月的HICP同比增速为2.2%,低于美国的2.4%,且自2023年10月以来,欧元区通胀增速一直维持在3%以下。另一方面,从欧盟进口商品的来源地看,2024年中国地区占21.3%,美国占13%。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以机电设备为主,美国对欧盟出口能源、机电、化工品和农产品。在能源方面,煤炭、天然气、原油价格已经走低,尤其是在OPEC+宣布增产以及特朗普支持传统能源的背景下,能源价格短期内难以大幅上涨。此外,欧洲对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时间推迟至7月14日,若美欧谈判顺利,意味着欧元区商品通胀预期降温。反之,欧盟对中国机电产品的需求增加,中国机电产品或成为美国商品的替代选项。如此一来,相较于美国,欧洲进口商品可能存在更多替代性,再通胀压力或许低于美国。同时,欧元区降低基准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美国实际利率攀升,仍处于去杠杆进程中,欧元区与美国的经济增速差异可能使欧元保持强势、美元弱势,构成了非美货币升值的基础。
数据来源:Wind
对于中国而言,离岸人民币虽未与其他非美货币同步升值,但提升了中国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推动了入境消费需求。2024年中国经常账户服务旅行贷方金额快速上升,已达到2016年的高点。同时,2025年一季度四川、重庆、北京等地区办理离境退税的人数与金额均增长超100%,这显示出中国旅游对外服务金额增加,入境消费需求攀升。在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的推动下,离境退税的便利性提高,入境消费需求有望持续扩张,从交通运输、旅游地区、商品购物等多个方面增强中国经济的内需动能。A股市场方面,上周A股延续上行态势,但量能有所放缓,市场在连续上涨后分歧增加。不过,鉴于提振消费动能是今年政策与GDP目标的重要方向,在入境消费需求与居民出行需求的共振下,出行相关产业链或许会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方向之一。
数据来源:Wind
本文仅记载杨博光(执业证号:S0340619060008)的观点与心得,不代表所任职机构的立场,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所发布的观点和陈述不构成对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