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扩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扩大内需”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位上升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重点任务之首。另外根据商务部数据,2025 年一季度跨境电商对美出口额同比骤降 42% ,而同期商超渠道民生商品采购额逆势增长 28% 。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 14 亿人内需消费市场的多样需求正在被各大零售品牌以精准的颗粒度捕捉,而在全球贸易摩擦下的产品定价权,也已从成本比拼跃升至标准体系层面。
面对持续逾半月的关税风波,“出口转内销”的扶持计划正加速前进,也似乎令中国制造开始实现从“价格”到“价值”的升维。
在美国关税政策的频繁变动下,中国的外贸企业正面临订单减少、利润下降以及库存积压等多方挑战。面对挑战,一场集体的贸易秩序变革也快速发生,在考验市场韧性同时,也在迫使企业寻求新的贸易路线或进行产能转移。
而中国当前拥有的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与 47 万亿的国内消费市场,成为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寻求增长机遇的核心地带。
与此同时,随着当前中国内需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中国消费者在中高端商品种类的选择上依旧较为有限。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锻炼出的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更加契合当下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叠加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愈发成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大幅降低了当下外贸企业触达国内消费者的门槛,为外贸企业进入内销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
但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与庞大的消费市场,外贸企业也在面临品牌认知度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与价格争议等问题。京东集团副总裁沈建光也表示:“外贸企业转内销时,国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接受度较高,但价格可能需要根据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进行调整。”
但无论如何,“出口转内销”已经是国际市场的战略支点。这场由关税贸易摩擦引发的“出口转内销”浪潮,或将催生一批扎根国内市场的“新国货品牌”,同时也在将外部风险转化为内需扩容的确定性动能。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近期表示,将帮助出口遇阻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办好“外贸优品中华行”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工作。于是,中国的零售行业巨头们开始纷纷下场,除了制度性扶持外,在渠道、模式、技术创新、品牌化推广、供应链管理等等品牌建设层面,提供更具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支持。
换言之,逆境之中,也为更多本土品牌或外贸企业沉淀了当代商业战略能力、和全球化价值,甚至有机会实现更全面的品牌化跃迁。
据不完全统计,由阿里巴巴集团、京东与武商集团等在内的 20 多个大中型零售企业相继表示,将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外贸企业拓宽渠道。而这些策略,也在吸引更广泛全球产业链向中国标准靠拢。
具体来看,阿里巴巴集团已成立外贸专项小组,集团旗下的电商平台淘宝天猫启动“外贸精选”专项行动,计划面向至少 1 万家外贸商家、 10 万款外贸货源,通过快捷入驻、半托管服务、本地化指导、外贸周营销专场、天猫超市直采等举措,助力外贸商家对接国内大市场。天猫还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提供流量补贴,单商家最高可获得 250 万元经营激励。
京东也在 4 月 11 日宣布将推出 2000 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未来一年内,京东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 2000 亿元的出口转内销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武商集团也发布了《关于携手应对关税政策挑战的倡议》,提出将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优化供应链管理等 4 条举措共同帮助消费品出口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此外还有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超市此前发表题为“好物不外流、聚力内循环,让每件‘中国好物’都找到回家的路”的声明;华润集团旗下零售连锁企业华润万家推出内销“直通车”机制、分级分类落地、联合开发自有品牌、“代理+经销”双引擎模式的四大举措,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
通过不同零售企业的“制度型开放”实践,中国正将其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全球价值链的规则话语权。当“中国制造”转身直面 14 亿本土消费者,其制造价值已经从“成本敏感”升级为“品质驱动”,全球贸易定价权的博弈也开始从关税壁垒的争夺,跃迁至技术标准、绿色规范的体系化较量。
但不置可否的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暗流中,没有真正永远的赢家。
面对关税壁垒推高流通成本与消费信心的收缩,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之一,依旧不能独善其身。在与外贸协同构建双循环生态体系的同时,中国消费市场亦在与全球市场深度联动,进一步加深全球化程度。WWD
内容策划 华意明天时尚内容中心
撰文 Joyce Hu
责编 Yalta Du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