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被誉为“投资界春晚”的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召开。
今年,巴菲特就将年满95岁,这也是他执掌公司的第60个年头。聚焦这场股东大会,凤凰“K说联盟”成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邵宇,凤凰“K说联盟”成员、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国泰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在直播中展开了对谈,解密巴菲特的现金部署与接班布局,对时下热门的关税战、黄金热也进行了探讨。
01 美股还没到巴菲特抄底的心理价位?
在2024年,巴菲特大幅削减美股持仓,转而持有更多现金,再次精准逃顶。在去年年底,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储备超过33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当下变幻的时局中,巴菲特的态度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外界关注着他将如何分配手上的巨额现金。
在邵宇看来,巴菲特的下一步动作,还会继续观望,等待全球经贸变局告一段落,大局有一些轮廓后再进行操作。同时,巴菲特可能会关注新兴市场资产配置的机会,例如中国和拉丁美洲这些具有“性价比”的资产。此外,他特地提到,巴菲特的处境相对特殊,作为美国投资人,很难做空自己的国家,这让他处于矛盾的境地,以致于出现了现金囤积。
邓海清则指出,美股估值在去年已创历史新高,这显然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因此减持是其一贯的投资原则的实践。关于后续动作,他认为巴菲特的核心逻辑是“抄底”,但目前美股还没到巴菲特抄底的心理价位。
由此话题延伸,谈及普通人是否可以抄底美股时,三位专家大都持审慎态度。
其中,梁中华态度相对乐观,在他看来,短期内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较高,但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则可能具备布局价值。这是基于对全球供应链趋势难以逆转的角度做出的判断,他认为美国长期仍会依赖中国等国的制造业,贸易摩擦终将缓和。
美元地位和美国经济纠偏能力是美股长期价值的支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资产出现一些超调,可以逢低买入一些好资产”。行业层面,他建议关注大宗商品和核心技术领域,因为这是国家之间竞争博弈非常重要的两部分。
邵宇对抄底美股则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当前政策博弈复杂,“美国通胀会加剧”,基本面并不支持抄底。在他看来,美股估值过高,头部效应明显,而人工智能等技术尚未真正改变实体经济,再结合流动性因素,他直言:“不稳定的基本面、变幻莫测的风险,还有流动性供给不足,三个层面都偏负面,要去抄底,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他明确表示,现在美股还跌得不够。
邓海清认为美股调整可能超出了历史经验,甚至可以考虑“崩盘后再抄底”。他将美国当前形势与日本90年代央行加息冲击股市和地产相类比,指出关税将给美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美国老百姓收入不增加,但物价翻倍上涨,这会考验美联储加息的决心,如果加息,这几点因素加在一起,“对美国股市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
因此,他判断,“美股真正的险境,其实还没有到来”。
02 巴菲特会进一步布局AI产业链吗?
巴菲特对于科技股和人工智能的态度,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2023年,苹果股票占伯克希尔投资组合价值的约一半,而截至2024年底,苹果仅占其持股的22%,尽管如此,苹果仍然为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更早前,伯克希尔大幅减持台积电也曾引发热议。巴菲特对科技股呈现出既依赖又矛盾的态度。
在梁中华看来,这是因为科技股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方向,但行业格局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阶段,“你不知道过一段时间,一个新的算法,或者是一个新的技术出来,会不会把现有的公司替代掉”。同时,价值投资的关键在于“以好的价格买入好的资产”,而当前科技股估值“偏贵”,所以需要等待估值相对偏低的状态再布局。
邵宇也提到,不止是巴菲特,投资者对科技股的矛盾态度普遍存在,既想追赶潮流又担忧竞争格局变化,尤其是现在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追赶还在加速。
“美国原来在专利跟算法方面的优势,被中国的工程化创新解构了”,邵宇表示,这导致其科技股原有的高估值难以为继,“除非(它们)找到一个新的护城河”。同时,全球化格局的变化,也将影响估值体系。他提到,中国从科技到制造,再到人民币货币的布局,这一趋势所带来的估值提升,会有较大想象空间。g
邓海清则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出发,分析其科技股布局的底层逻辑,指出巴菲特的科技股选择本质上是“轻资产+高现金流”策略的体现。
但在邓海清看来,巴菲特在投资上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其投资逻辑根植于工业文明时代,即在他身体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而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巴菲特的认知短板显而易见,这种代际鸿沟导致巴菲特的核心能力圈仍停留在传统领域,例如石油、汽车、消费股等工业文明标的。
但随着伯克希尔新一代管理人阿贝尔上位,邓海清观察到,科技股的比重、互联网公司的比重在变多,“这是工业文明走向互联网文明的交接过程”。他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在伯克希尔投资组合中的占比将显著提升。
同时,在邓海清看来,巴菲特“不做空美国来赚钱”的核心理念,是伯克希尔未来最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成为致命弱点。他指出,巴菲特过去几十年的成功建立在美国霸权鼎盛期,“那时不做空美国是对的”,但如果未来出现“美元霸权衰败、科技创新东升西降”,这一理念已经不适应未来。
邓海清表示,伯克希尔新管理层成长于全球化时代,却要面对特朗普式的反全球化时代,“他们也没有面临过逆全球化”,这在未来也是一大课题。
03 巴菲特会买黄金吗?
巴菲特曾说黄金是不下蛋的鸡,对黄金的投资态度保守,不过最近一年,黄金涨势凶猛,伯克希尔是否会借助黄金大宗商品或者是另类资产对冲潜在的货币风险?未来黄金是否还具备投资价值?
对于黄金话题,三人均承认当前“美元霸权动摇”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推高了黄金的短期需求,但对其长期角色看法迥异。
在梁中华看来,存在伯克希尔投资黄金的可能性。他指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找到好公司,具备可以长期持有和资源稀缺性两个特点,这本质上也是在寻找一些类黄金的资产,过去优质公司因为能创造高实际回报而被青睐,但现在的背景下,“未来投资难度会不断的加大”。虽然黄金不产生利息,但黄金可以长期储藏,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来跑赢纸币的发行,这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具有吸引力。
此外,伯克希尔也牵涉到代际的传承,时代变迁也将迫使公司调整投资框架,所以“未来伯克希尔是有可能关注黄金这些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的”。
梁中华对黄金长期价值持乐观态度,他强调当下各国的信任危机“具有不可逆性”,例如西方国家冻结俄罗斯外储后,即使解冻,也无法挽回信任,这种背景下黄金配置具有战略意义。同时,针对年轻人追高亏损的问题,他则建议可以“逢低布局”,因为黄金长期来看,仍能对冲货币体系变革带来的风险。
邓海清持另一种观点。巴菲特不投资黄金,他认为深层原因是“巴菲特不做空美国”,做多黄金就是做空美元。在他看来,黄金的财富属性源于“国际权力秩序的安排”,它并不是天然财富,它的价值其实与权力更迭密切相关。比如,黄金成为财富象征是大英帝国击败西班牙帝国后,把白银踢下宝座,扶持黄金的结果。
对于投资建议,他表示,买黄金无法获取时代的红利,例如2000年买黄金与买超一线城市房产的收益,是天差地别的,在他看来,黄金更适合“乱世保值”,但“注定不可能发财”,年轻人投资黄金“更像是赌博而非理财”,建议普通投资者更应关注科技革命等时代红利。
邵宇则相对中立。他解释,之前巴菲特不买黄金,是此前黄金的收益对于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者吸引力有限,但近三年黄金价格飙升,反映出货币体系背后的深层危机,包括通胀、地缘冲突、及美元信用受损等。近期特朗普政策加剧黄金短期波动,蕴含着“川普表现越傻,黄金涨得越多”的逻辑,但黄金剧烈震荡背后,美元霸权衰退才是背后的根本趋势,“特朗普只是加速了”。
邵宇指出,如果国际结算逐渐脱离美元,黄金可能成为多元货币体系中的公约数资产。尽管当前黄金存在超调风险,但其在财富配置中的必要性提升已经是必然的。
附注:
梁中华 国泰海通证券 首席宏观分析师
相关报告:
1. 全球货币变局研究一:“账工具”:货币的进化历史
2. 全球货币变局研究二:“不同寻常”的黄金牛市
3. 全球货币变局研究三:黄金多大空间:一个参考的数量模型
4. 全球货币变局研究四:“信任”渐退:全球贸易、货币的大迁徙
5. 全球货币变局研究五:美元会崩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