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5月3日,94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以一贯的犀利风格向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开炮”。
这位投资界传奇人物直言:“贸易不应该是武器”,并警告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自由贸易VS保护主义:巴菲特的“天平”
巴菲特用历史与现实对比,阐释贸易的本质。他提到,250年前的美国凭借烟草、棉花等产业崛起为工业强国,正是依托开放的市场和全球分工。
如今,美国若自诩优越、以关税为武器疏远他国,则是“巨大错误”——“当75亿人对美国心怀不满,而3亿人还在自鸣得意时,这种态度既不正确也不明智”。
他进一步用经济逻辑拆解关税的代价:“加征关税本质是向商品征税,最终埋单的是普通消费者。”这一观点直指特朗普政府频繁动用关税手段的后果——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企业供应链动荡。
数据显示,伯克希尔2025年一季度经营利润同比暴跌63.59%,财报直言关税政策带来“重大不确定性”。
繁荣的悖论:全球共赢为何遭质疑?
巴菲特多次强调“他国繁荣≠美国受损”的逻辑,试图打破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
如果世界更富庶且无人牺牲,美国也会更繁荣、更安全。”他以伯克希尔的全球化布局为例,指出企业成功依赖于各国发挥优势、协作分工。
然而,现实中的贸易争端却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美国对中国、墨西哥等国的惩罚性关税不断升级,科技领域的“脱钩”趋势愈演愈烈。
巴菲特虽未直接点名特朗普,但外媒普遍认为其言论剑指美国政府近年政策。
时代交替:传奇投资人的“最后一课”
此次股东大会被赋予特殊意义——巴菲特宣布将于年底卸任CEO,交棒给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
掌舵伯克希尔60年的他,在“告别演讲”中仍不忘警示美国经济隐患:财政赤字“不可控”、货币政策稳定性存忧。
有分析师指出,巴菲特的“防御性投资”策略(连续十个季度抛售股票、现金储备达3470亿美元)或反映其对市场风险的预判。
不过,他仍坚定表达对美国企业的信心:“我的资金将永远留在美国,这是最好的地方。”
思考:全球化真的过时了吗?
巴菲特的发言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他道破了保护主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本质;反对者则质疑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的顽疾。
但不可否认,这位见证近百年经济变迁的老人,其担忧值得深思:当贸易沦为政治博弈工具,谁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