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一则涉及韩国科技巨头三星与印度税务部门的纠纷引发国际关注。
印度当局要求三星补缴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61亿元)税款及8100万美元员工罚款,总额高达6.01亿美元。这一决定不仅让三星陷入巨额税款的重压,更因其仓促性和争议性,引发了外界对印度营商环境的热议。
争议焦点:关税分类与“双重标准”
事件源于2018年至2021年间,三星从韩国、越南进口的“远程无线电头”(一种4G基站设备)被印度税务部门指控“错误分类”以逃避10%-20%的关税。
税务部门认为,该设备属于应税的“收发器”,而非三星主张的免税“零部件”。三星则反驳称,其分类方式此前已被印度海关默许,且合作方信诚工业集团(Reliance Jio)在2017年前以相同方式进口同类设备时未受质疑。
“税务部门对这一商业模式完全知情,但从未对三星提出过询问或警告。”三星在申诉文件中强调,认为此次追缴决定缺乏程序公正性,甚至未给予充分听证机会。
巨额罚单背后的连锁反应
若按印度2024年财报计算,5.2亿美元相当于三星印度净利润的半数以上。更令三星不满的是,税务部门还对7名员工开出了8100万美元的个人罚款,直指其“故意提交虚假文件”。
然而,这场纠纷并非孤例。近年来,印度对外资企业的税务稽查频次与罚金规模屡创新高:大众汽车因零部件分类争议被追缴14亿美元,比亚迪、起亚等企业也相继卷入类似纠纷。
有分析指出,印度财政赤字压力与税收政策模糊性,正迫使当局通过高额罚单填补缺口。
“知情”与“仓促”的罗生门
三星的申诉将矛头指向印度税务执法的矛盾性。一方面,信诚工业集团早年因同类操作被警告却未受罚;另一方面,三星在调查中发现,税务官员早在2017年便掌握相关证据,却未主动介入。
印度海关专员则反驳称,三星“明知设备正确分类,仍为利润最大化欺骗政府”。双方各执一词,凸显印度税制分类标准与执法透明度的深层问题。
外资企业的“印度困局”
此次事件再次引发外资对印度营商环境的担忧。与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简化税制、吸引外资的策略不同,印度税务体系因分类模糊、程序冗长饱受诟病。
三星案中,争议设备涉及219批次进口,耗时三年才被定性为逃税,而罚款金额却在最终阶段陡然攀升。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难以规划长期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恰逢印度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的关键期。外媒猜测,印度可能通过对外企施压以平衡对美关税让步的损失。若此逻辑成立,三星或成为地缘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尾声:短期财政手段与长期信任危机
印度政府坚称追缴税款是“正常执法”,但国际舆论更倾向将其视为“税收恐怖主义”。
短期来看,高额罚单或能缓解财政压力;长期而言,频繁的税务争议恐削弱外资信心,反噬“印度制造”愿景。
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若印度无法摆脱‘赚的钱全留下’的刻板印象,其全球化野心或将步履维艰。”三星申诉的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这场纠纷已为跨国企业敲响警钟——在印度市场,合规风险远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