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牟晓静 李冈龙
在生物科技领域,基因测序被誉为“解码生命的天梯”,而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114)正是这条赛道的领跑者之一。自2022年登陆科创板以来,这家成立仅7年的企业以“硬科技”底色吸引了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作为华大集团旗下核心企业,华大智造不仅打破了国际巨头对基因测序设备的垄断,更以自主创新构建了中国生物科技的“技术护城河”。本刊从资本市场表现与科技创新双维度,深入剖析这家科创板明星企业的成长逻辑。
一、科创板“硬科技”标杆:市值与研发的双向驱动
华大智造于2022年9月9日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87.18元/股,首日收盘市值突破420亿元,成为当年生物科技领域最大规模IPO之一。据其招股书披露,募资净额超36亿元,主要用于基因测序仪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及全球营销网络布局。尽管受全球生物科技板块估值回调影响,其股价经历阶段性波动,但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华大智造仍以超300亿元市值稳居基因测序设备国产企业首位。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42.3亿元,同比增长7.7%;2023年上半年营收21.6亿元,净利润受研发投入加大及国际市场拓展影响同比有所调整,但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15%-20%高位,远超科创板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印证了其“技术立企”的战略定力。
二、打破国际垄断:从技术追赶到全球竞逐
基因测序设备长期被Illumina等海外企业主导,华大智造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其核心产品DNBSEQ测序平台采用独有的“DNA纳米球测序技术”(DNBSEQ),在测序精度、成本控制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推出的超高通量测序仪T20×4,更是将单例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美元以下,推动行业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
技术突破带来市场格局重构:
截至2023年末,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全球装机量超3000台,覆盖85个国家和地区;
据第三方机构测算,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突破35%,成为Illumina最强竞争对手;
专利布局超2400项(含PCT国际专利600余项),构建起覆盖“生化芯片-测序仪-算法平台”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体系。
三、资本赋能下的全球化突围
上市后,华大智造加速全球化战略:
技术出海:2023年多款设备获欧盟CE认证,DNBSEQ-T7成为首款通过FDA认证的国产测序仪;
产能升级:武汉制造基地年产能提升至2000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
生态构建:联合全球超1000家科研机构、药企建立“精准医学联盟”,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3%。
值得关注的是,其独创的“设备+试剂+服务”商业模式已显现韧性。2023年试剂耗材收入同比增长22%,占总营收比重达65%,形成持续盈利的“技术-耗材”闭环。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纵深
面对全球生物科技竞争加剧,华大智造仍需应对三重考验:
技术迭代风险:第三代测序技术(如纳米孔测序)的产业化进程可能重塑行业格局;
供应链安全:尽管国产化率领先,但光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地缘政治压力:部分国际市场面临政策壁垒,需强化本土化运营能力。
对此,公司近期宣布将30%募投资金转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开发,并计划在东南亚、中东新建区域中心,以技术多元化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结语:科创板“创新样本”的启示
华大智造的成长轨迹,映射出中国硬科技企业“技术攻坚-资本助力-全球竞合”的典型路径。在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这家企业正从国产替代走向全球标准制定。正如其创始人汪建所言:“基因测序设备是生命经济的‘光刻机’。”当中国智造叩开生命科学的核心装备领域,其意义已超越商业价值本身——这是一场关乎人类生命密码解读权的时代竞速。
总编辑:刘佳
采编:牟晓静 李冈龙
审核:张罗杰 王集
签发:谢小兰 李上尚
《湾区科创》 20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