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叫小宋
来源 | 叫小宋 别叫总
今天想分享一下实际在执行层面,回购的样子。
(一)回不回购,合伙人说了算
各位同志,管理层为2025年制定的退出金额是3亿元,这个金额远高于我们实际触发回购的各项目总金额。
高于,是因为我们未雨绸缪,针对当前大环境,我们不得不提早回购,未到期回购。同时这也是我们募资和dpi的需要。
鼓励大家通过老股转让的形式完成退出。如果转不出去,就请大家通过回购的方式。总之,3亿元是刚性的。
至于那些还没有触发回购的项目,如何说服创始人同意回购,请各位同志开动脑筋,穷尽创造性和积极性。
小宋,鉴于你2024年在退出工作上进步很大,2025年希望你承担1亿元的退出金额。希望你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信任。
(二)回购的核心是脸皮要厚
要账,大家都要过吧?或者,至少能想象的到吧?没有技巧,全是歪招。
小宋我见过的要账手段:喝酒,堵门,声东击西,等等。
我真的见过,投资经理和创始人喝了几顿酒,创始人就同意回购了。
关于堵门,不是撕破脸的那种。我以开展投后工作的名义,天天在已投企业呆着。我自费住宿和餐饮,绝不给企业添乱。
但是企业的一些生产经营会议,我要参加。我时不时的去cfo和coo办公室,聊一聊。
客户和供应商来访,我更是一定要陪同。
但凡还稍微要点脸面的创始人,可能就妥协了,同意回购了。
声东击西这个词我也不知道是否准确,是我亲眼见过的一种做法。
我有个朋友,他在投后工作中,通过和已投企业的客户的走访,了解到创始人名下有一处会所。然后,果断将会所纳入执行资产,帮助机构完成了回购退出。
他经常和已投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交流,经常能挖到一些对退出有巨大帮助的信息。
(三)回购可比要账累多了
不管入股时候协议约定的回购利率是多少,但凡机构提出回购,创始人大概率会讲价。
约定是8%的回购利率,现在请按6%吧。请机构行行好。创业不易,我们净利率都没到6%。
回购的期限上,也一定要讲价。机构说要一次性回购,创始人说:分两批,当前回购一半,剩下一半在半年后回购。
机构刚刚完成回购方案的上会讨论,同意分两批,创始人又来电话:哎呀宋总太不好意思,我们又有一笔应收账款成了坏账了。咱们的回购,分四批,分两年,行不。
然后,好不容易约定好,比如2024年12月31号前支付回购款,那么大概率,31号前是到不了款的,或者只能到一部分。
然后偏偏,1月初的时候就到款了。那也没用,机构的退出kpi是24年的,没完成就是没完成。
这不是创始人故意恶心你。企业也会被他的上下游拖账期。
最后,我个人经验里,最难的是协议的达成。
回购方案(利率、支付方式),税费承担,先决条件,违约责任,其他股东是否同意。谈吧,累不死你。
或者更复杂一点,创始人说:我给你股权回拨,把你的价格降一点,对应的,你晚几年回购行不行。总之,绝对比入股时候的协议要难谈。
入股的时候,双方是奔着结婚去的,协议只是君子协定。回购的时候,是离婚,是分家产,锱铢必较。
(四)投资经理也是被逼无奈
李总,我知道咱们公司基本面很好,也有一定的上市可能性。
但是吧,现在上市窗口越来越严,并购市场也非常不成熟,我实话实话您别介意,我觉得您还是要做好给投资人回购的准备。
然后,挺惭愧的,我们小机构,募资艰难,dpi也很差,合伙人就希望我们能退的尽可能退。
您先别急,先听我说完,我想了个办法,和您商量。
您把2024年以及25年一季度的利润表,把收入利润都做低一点,这样我们就也比较容易决策回购,我给我们lp有交代,咱们两方都有面子。
您稍微调整即可。我们投后收集数据,远远比不上投前尽调的那种程度,放心吧,没人看得出来。
然后,相比再晚几年退,我们今年回购退出,您还能省几年利息不是~
而且,现在只有我方退,不至于打草惊蛇。等公司真的上市受阻再退,就大部分机构股东都要退,那时候公司和您个人扛不住的。
这件事只有你知,我知,我发誓。
等我们真的退出了,等2026年你再把财务数据调回来。那时候我们不是股东了,无权跟你要财报了,这个秘密就一直被埋在土里了。
(五)未来在哪里
现在的一级市场,是不是很多机构都有专职负责投后的人?就是,只搞退出搞回购,不看新项目。
至少我过往工作的每一个机构,都是有这样的人的。
他可能是年龄偏大了,懒得去钻研新的行业机会,去开拓新的项目。也可能是他在为前几年的错误买单,之前投了比较多的够不好的项目。
但是,投资人更多精力应该是去看项目,去把资金投向潜力股,把社会的资金重新分配?
一个项目是回购退出还是ipo退出,可能是在投的时点就至少80%确定的?
现在都只搞回购,算不算一种人力资源和行业资源的浪费?我不知道了。
然后,明明是一份看似高大上的股权投资工作,为什么变成了催收要账的工作?
我也不知道了。
大型峰会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