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以来,华安基金烦恼不断,核心基金经理离职、业绩盈利瓶颈接连袭来。
同时,随着母公司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重组完成,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的合并传闻也甚嚣尘上。
5月7日,证监会公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公募基金行业将迎来系统性改革。在此形势下,华安基金又将何去何从?
01
“翻倍基”权益老将离任
5月6日,华安基金权益老将李欣离任全部7只在管基金,7只基金总规模80.16亿元,涵盖科技、低碳、中小盘等多元领域,任职期内总盈利金额32.09亿元,为基民创造显著收益。
李欣在深耕科技领域,长期专注半导体、AI、智能制造等赛道,是华安基金的科技投资“顶梁柱”,在供职华安基金近10年间,创造了多项亮眼成绩。其中,华安智能装备主题A和华安低碳生活A两只“翻倍基”是李欣的绝佳代表作,前者任职回报高达223.48%(截至2021年数据),截至卸任前累计回报超过219%,行业排名稳居前1%;后者任职回报达145.37%,年化回报15.74%,行业排名为前2%,奠定了华安基金在科技投资领域的行业地位。
这是继3月孙丽娜之后华安基金又一核心基金经理离职。一个多月前,“固收一姐”孙丽娜清仓式卸任其管理的7只固收产品,规模达2999.26亿元,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的38.8%。
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华安基金后继者薛定谔式的表现着实让基民和市场为其捏了把汗——刘畅畅在管产品半数亏损,桑翔宇部分产品回报为负,而金拓、熊哲颖等接棒者更面临规模暴增10倍以上的管理压力。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相继告别背后,是华安基金“去明星化”战略的加速推进。为告别以往公司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高度依赖,华安基金正努力通过“中心化研究+多元化团队”模式来疏解这一问题,只是从结果来看,成效并不显著。
02
规模与盈利相背离
过去一年,基于指数基金和固收产品的良好表现,华安基金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了14.4%的增长,来到了7724亿元,但营收和净利润却双双下滑,营收31.1亿元,降幅9.56%,全年实现净利润9.1亿元,净利连续两年下降。规模增长之下,难掩核心盈利能力衰退。
细分来看,在权益产品方面,尽管陈媛、胡宜斌在消费、科技赛道表现亮眼,但万建军团队管理的7只基金中有6只亏损超30%,导致近3万名基民流失,拖累了整体业绩与口碑。
固收板块,孙丽娜的离场导致了近3000亿元管理真空,继任者李邦长未能“独当一面”,其独立管理产品排名后10%,货币基金“华安日日鑫”规模跌破1500亿元大关。
创新业务表现尚可,创业板50ETF年内涨26%,黄金ETF规模亚洲领先,但鉴于整体规模有限对公司整体营收和净利贡献率十分有限。
置身于行业之中,目前华安基金的非货规模居行业前20,但主动权益超额收益落后于中欧、景顺长城等同业,且固收优势随着孙丽娜离任明显削弱,呈现“两头承压”态势。
03
合并重组变局
面对内忧外患,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的合并被视为破局关键,两者的并购重组是继其母公司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为满足监管要求并整合资源的重要举措。
对比两者的体量来看,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海富通资产规模1716亿元,华安基金7192亿元。近期,市场有传闻称,因海富通基金持有的社保年金牌照名称不能随意变更,因此在合并方案上大概率会将华安基金并入海富通基金,而整个的合并过程可能要持续三年左右的时间。
若双方合并成功,整体资产规模将接近9000亿元,未来有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投研能力,打造“海富通固收+华安权益”的增长双引擎,同时依托海富通的社保年金牌照拓展机构客户,增强发展动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但合并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品牌层面,7000多亿元华安产品需在2026年前完成持有人大会表决,历史品牌价值可能被稀释;人事层面,华安534名员工与海富通351名团队或存在冗余,双方投研理念和企业文化差异也可能带来整合难度;业绩层面,双方近两年净利润均呈现下滑趋势,华安基金连续两年缩水,海富通两年半跌幅超50%,双方合并能否成功扭转颓势还尚需时间验证。
5月7日,证监会公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六个方面推出25条举措,未来公募基金真正面临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在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系统性改革的当下,华安基金又将如何应对?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