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谈判落地了。
表面上看,双方退回4月2日之前的状态,中美双方各自取消91%关税,暂缓24%,4月2日起加征的关税降到10%。
(图源新华社)
做外贸的立刻收到了美国客户的催单,好像一切恢复正常,但一切又不一样了。
这短短一个月的博弈,中国制造的定价逻辑、溢价规则,已经彻底重写。
关税是回去了,可美国人,却回不去了。
就像印巴这次直接打起来,不打不知道,一打才发现:中国军工已经能够傲视全球,到了股价和产品价格一起涨价的时候了。
接下来怎么谈?美国手里就剩下20%的关税,是之前美国借口芬太尼问题提前加上去的,而中国这边,捏着一手关键原材料。接下来的90天,是中国科技正面突围,也是美国被釜底抽薪的倒计时。
关税真正的威慑力,不在于真打,而在于“吓人”。
一旦真打起来,市场立马开始重新定价、调整供应链、对冲风险。特别是像美国这种一梭子直接干到贸易禁运的做法,等于把全球的进出口商逼到墙角,大家的底牌全摊在桌面上。
等你想回来,市场已经变了,正所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所以这一次,心态真的变了。
4月份中国对美出口下降21%,但整体出口却逆势上涨9.3%,因为全世界要从中国手里抢美国的市场,第一件事也是先从中国进口原材料、设备、生产线还有各种基建工具。
高关税没压垮中国,反倒压出了美国的高通胀,如今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压得特朗普喘不过气来。零售巨头沃尔玛、塔吉特、costco纷纷跑到白宫诉苦,货架空空如也,消费者也怨声载道。
(图源环球时报)
以前中国出口商遇到贸易摩擦,第一反应是卷价格、抢订单,结果白白便宜了外商。
但有了美国挑事和国家政策背书,这回国内联手涨价就自然是大势所趋了。
以稀土为例,4月以来,欧洲交易市场上稀土金属价格疯狂上涨。镝的价格从4月初到5月1日翻了整整两倍,飙到每公斤850美元;铽更夸张,从965美元直接冲到3000美元,涨幅超过210%。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为什么?很简单,大家发现,美国一旦失去了中国制造,美国科技的原材料、企业的利润、货币的购买力甚至美军的武器,全都失去了根基。
尤其是稀土,为什么杀伤力这么大,因为这是真要命的东西。
这两天歼-10CE把阵风按在地上摩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它的背后就离不开稀土的支撑。
2024年,美国83.7%的稀土来自中国,重稀土依赖度更是高达97%。所以,中国只要一收紧阀门,美国很多高科技和军工项目立刻得歇菜。
而中国企业对外贸的心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关税风暴期间,中国出口商们异常冷静。深圳一家外贸公司,说美国加关税后他们天天开会,总结下来就两个字,平静,比他们自己都想象得更平静。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却开始反向跑到敦煌网、1688等批发平台找回熟悉的中国制造。
这场贸易战居然在某种程度上,让中国制造商形成了“涨价共识”。“雨果跨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2%的卖家已经通过涨价来对冲成本,还有48%的卖家正在观望。大多数涨幅在10%-50%之间,也有卖家干脆清掉库存转战美国以外的市场。
在逼不得已之下,中国制造反而真正拿到了定价权,顺便撕掉了“廉价低质”的老标签。
以前美国商家常常偷偷撕掉中国制造的标签,生怕影响品牌形象。
这次不一样了。一个老外博主现身说法:“我们的珠宝盒是中国制造的!以前同行都摘掉标签,装成意大利制造。但我呼吁保留Made in China标签,这不仅是对这场愚蠢贸易战的反抗,更是对中国制造的尊重。”
甚至有博主扒出,很多瑞士手表的零部件其实也产自中国。
其实这是一场迟来的“产业变现”。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在产业链默默发力、不断升级。而这场关税战,反而成了一个大喇叭,把这些沉默的努力一次性公布于众。
低价的SHEIN、Temu开始涨价,卖家有了利润空间,中国制造有了议价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终于摆脱了只便宜不高级的刻板印象。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撇下偏见,意识到:他们日常用的高质量商品,不少其实都产自中国。
关税战可以结束,价格或许会波动,但这个价格,已经很难回头了。
说到底,或许这场风暴,只是中国制造过去十年努力的“公开招待会”。
我们只是不说话,但一出手,全世界就知道我们早已换了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