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互让协议落地后,白宫再度调整跨境贸易政策,试图缓解高关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冲击。根据最新行政令,美国将针对小额包裹的从价关税税率从120%大幅下调至54%,并取消原定于6月上调至200美元的固定费用条款,维持当前100美元标准。这一政策调整距特朗普政府4月宣布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政策仅隔月余。
但实际执行层面呈现更大弹性。两名美国快递业内部人士向媒体披露,海关对华包裹实际征收税率默认为30%,显著低于行政令规定的54%基准。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商品价值低于800美元时,部分包裹仅需支付100美元固定费用,等效税率低至12.5%,形成"名义高关税、实际低征收"的差异化操作空间。
政策反复令跨境贸易商处境艰难。此前特朗普政府以"堵塞规则漏洞"为由取消免税政策,导致5月2日起所有中国输美包裹面临120%从价税或100美元固定费用二选一的高额关税。尽管当前税率下调,但美国企业仍持谨慎态度。洛杉矶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表示:"54%的关税水平仍远超历史均值,中小型进口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
这种矛盾折射出政策目标的内在冲突。数据显示,当前美国日均接收180万个跨境包裹,其中超90%适用最低限度条款,中国商品占比达60%。以Temu、Shein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贡献其中六成流量,其低价商品已成为美国中低收入家庭重要消费渠道。加州大学经济学家Pablo Fajgelbaum测算,若完全取消免税政策,美国家庭年支出将增加109亿美元,低收入群体承受的负担将是高收入家庭的3.2倍。
市场反应呈现结构性分化。政策调整后,业界普遍预期跨境电商不会立即调降终端售价。Temu在最新声明中强调,其美国市场订单已全面转由本土卖家供货,暗示供应链布局调整方向。但行业分析师指出,即便关税成本下降,企业仍需应对合规风险与政策不确定性。某跨境电商咨询机构调查显示,73%的受访企业计划三年内将供应链多元化至东南亚,以降低对美依赖。
政策效果评估显现两难困境。白宫虽试图在贸易保护与民生诉求间寻求平衡,但实际执行中的弹性操作削弱了政策威慑力。布鲁金斯学会贸易专家指出:"30%的实际征收税率既无法有效遏制低价商品涌入,又持续抬升进口商合规成本。"这种政策模糊性正导致市场主体行为扭曲——大型平台加速本土化布局,中小企业则陷入观望,纽约服装进口商协会数据显示,5月中国轻纺产品订单量同比仍下降28%。
展望后市,关税政策调整或难改贸易格局演变趋势。尽管当前政策缓和为跨境贸易赢得喘息之机,但美国两党对华贸易政策分歧犹存。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共和党议员警告:"54%的关税仍低于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上限,不排除未来进一步上调可能。"这种不确定性将继续压制企业长期投资意愿,而中低收入家庭仍将承受贸易政策波动的隐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