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撂下一句话:“如果在美国卖的iPhone不是美国造,就加税25%!”话音未落,苹果股价应声暴跌,市值一夜蒸发超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亿元),从全球市值榜首直接跌至第三,落后于微软和英伟达。这场由特朗普亲自点燃的“关税炸弹”,不仅炸碎了苹果的股价神话,更将“美国制造”的执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
特朗普对苹果的“敲打”早有预兆。5月15日,他在卡塔尔多哈的企业高管会上公开向库克喊话:“朋友,我待你不薄,你承诺在美国投5000亿美元,现在却要在印度建厂?我不允许!”。一周后,他直接威胁加征25%关税,矛头直指苹果的供应链转移计划。
库克并非没有“示好”。早在特朗普就职典礼时,他便以个人名义捐赠100万美元,并宣布未来4年在美国投资5000亿美元、新增2万个岗位,甚至计划在得州建服务器工厂。但这些努力只换来“短暂缓刑”。4月底,苹果被曝计划在2026年前将销往美国的iPhone生产线全部迁至印度,彻底触动了特朗普的“逆鳞”——“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竞选承诺。
为什么特朗普的威胁让苹果“扛不住”?
1.供应链大迁徙的成本黑洞
若真将iPhone生产线搬回美国,苹果将面临“成本核爆”。一台iPhone所需的700多个零部件中,90%依赖中国及亚洲供应商,仅OLED屏幕和摄像头的本土替代就会让成本飙升40%200%。有分析指出,美国制造的iPhone售价可能飙至3500美元(约2.5万元人民币),比现价翻两倍多,直接颠覆苹果的商业模式。
库克曾直言:“在美国找模具工程师,凑不满一个房间;在中国,能塞满几个橄榄球场。”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技能鸿沟。2013年摩托罗拉试图在美国生产手机,仅一年便因成本过高关厂,苹果若重蹈覆辙,结局可想而知。
2.全球化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苹果的供应链像一台精密瑞士钟表,中国是核心齿轮。富士康在印度注资15亿美元扩产,看似“去中国化”,实则仍需从中国进口大量零部件。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苹果供应链扎根中国数十年,转移需数十年协调投资,几乎“不可能”。
3.关税威胁下的两难困局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让苹果进退维谷:若涨价,美国消费者可能弃购;若硬扛成本,利润率将遭重创。库克在财报会上坦言,第三季度因关税损失或达9亿美元(约65亿人民币)。更糟的是,中国供应链的韧性远超预期——沃尔玛曾强压中国厂商承担关税,反被集体抵制,最终自行吞下苦果。
“反噬”背后的深层逻辑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看似保护本土产业,实则违背商业规律。全球化分工下,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成定局。库克将供应链迁往印度和越南,是为规避中美摩擦风险,但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却让苹果陷入“越挣扎越窒息”的怪圈。
讽刺的是,苹果在中国市场也遭遇滑铁卢。iPhone16因AI功能缺失、创新乏力,销量同比暴跌18%,被华为、小米反超。若失去中国市场,苹果全球目标更难实现——2025年预计销量2.25亿部,仍低于预期2.4亿部。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像一剂猛药,短期打压了苹果股价,却治不了美国制造业的“慢性病”。而对苹果而言,这场博弈的代价远不止市值蒸发——供应链动荡、成本飙升、市场份额流失,三重压力正将其逼入死角。
库克曾说:“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是廉价,而是无可替代的工程师集群。”当政治口号撞上产业现实,特朗普的“美国制造”美梦,终究被商业逻辑击碎。这场闹剧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强扭的瓜不甜,强搬的厂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