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隐藏款诱使学生陷入网贷”“盲盒预售卷款跑路”——近期,山东、江苏、上海黄浦、浙江宁波等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纷纷发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谷子经济”中未成年人消费的潜在风险,并共同维护青少年的消费环境。据数据显示,由二次元文化催生的“谷子经济”爆发增长,2024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168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0.63%。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谷子”(Goods),主要指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购买“谷子”也被称为“吃谷”。在这股消费热潮中,未成年群体尤为活跃。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的风险承受力与经济自理能力更弱。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吃谷”消费警示,点名其存在概率暗箱、饥渴营销、圈层鄙视、二手炒作、诱导充值等陷阱。
一方面是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的不法事件高频出现,另一方面,法律规制和预前保护却难以有效精准。尽管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未成年人消费提供了基础保障,但面对“谷子经济”这一新型消费形态,特别是在二手交易、私人代购等环节,由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未成年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针对上述问题,多地政府正开展探索。今年3月,上海黄浦区率先发布《二次元衍生商品和服务经营合规指引》,明确规定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提供相关商品和服务,向8-18岁未成年人销售时需获得监护人同意,并要求线下店张贴醒目提示、线上平台设置“监护人确认”弹窗。这一做法为规范“谷子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北京、深圳等地也相继跟进,加强对动漫周边市场的监管力度。
制度建设之外,一些地区已聚焦将儿童财经素养教育融入教学模式,杭州某区教育局联合当地金融机构开发了针对小学生的财经素养教育课程,通过理财模拟、预算记账等活动,让9-15岁学生区分“需要”与“想要”,理解透支后果。家庭层面,家长需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合理设置零花钱支出比例,不盲目消费,帮助未成年人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
“谷子经济”的蓬勃发展,既是文化消费升级的经济体现,也考验着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智慧。如何在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不仅需要教育与家庭引导,更需要法治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及时响应,通过提高违法成本,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下一篇:原创 谁还记得波导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