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全球贸易摩擦看似降温之际,特朗普却再次掀起钢铁风暴。这位前总统、现总统候选人于宾夕法尼亚州放话,将把钢铝关税从25%提高至50%。此番强硬表态,瞬间击打市场神经,不仅使美国传统盟友感到压力倍增,也为全球钢铁产业链掀起新一轮权力重构。表面上看,这是老调重弹,关税牌早已打遍全球;但深入观察后可知,这不仅是特朗普对选民的“铁血承诺”,更映射出一个大趋势:铁矿石与钢铁需求的中心,正悄然从传统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漂移。
在中国钢铁需求步入低潮的背景下,印度、东南亚乃至中东正成为新的重力场。新加坡交易所大宗商品主管陈智扬指出,铁矿石的结构性需求转移正在加速。中国对铁矿石的用途虽仍居全球之首,但从单一的房地产依赖,正转向以基建、电气化和绿色转型为主的多元化消费。这一变化,固然减缓了原材料价格的下行压力,却也无法阻挡整体消费疲软的现实:铁水产量连续三周下降,铁矿石期货一度跌破每吨百美元关口。
然而,中国减速的同时,印度和东南亚却在全力加速。分析指出,印度未来五年将新增3000万吨钢铁年产能,且主要依赖以铁矿石为原料的高炉和转炉工艺,而非环保效益更高却原料来源不同的电炉系统。这意味着铁矿石的基础需求将不会因绿色转型而锐减,反而因城市化与基建提速而稳中有升。与印度相似,东南亚目前至少规划了年产1亿吨的新钢铁项目,尽管分析师谨慎估计最终落实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但光是意向本身就足以让市场神经紧绷。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纷纷大手笔上马钢铁计划,正是押注区域内制造业转移与人口红利的潜在爆发。
特朗普这一加税动作,会否如2018年一样引发全球性报复与摩擦?答案未必相同。当下全球经济分化明显,欧洲疲弱,美国内需强劲但产业外流,中国消费放缓,新兴市场却正值青壮。若说上一次加税是制造封锁与反制的导火索,这一次则更像是撕裂格局的催化剂。特朗普对“外国钢铁涌入”的忌惮,事实上已从中国延伸至印度与东南亚,而这正好对应了全球铁矿石流向的新逻辑——中国“稳中有降”,印度“稳中有进”,东南亚“从无到有”,中东与欧盟则“力图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国家正在加速部署直接还原铁(DRI)设施,以期以更高环保标准获得高品位铁矿石资源。总计逾5000万吨年产能的项目已陆续开工,欧洲亦有同等规模的计划正在展开。这一转向将进一步提高对高品位球团矿和块矿的需求,意味着未来铁矿石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分层:低品位矿石可能遭遇滞销,而高品位矿将成为战略资源。传统矿商如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能否顺利转型与保障供应,也将成为市场新的博弈焦点。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已悄然开始押注铁矿石的金融属性。标普道琼斯与新加坡交易所共同发布的研究指出,在传统50:50股债配置中,若加入4%至9%的铁矿石期货,可将组合的夏普比率提高最多达19%。更令人意外的是,铁矿石是少数能在提升收益的同时降低波动性的商品。这种现象得益于其期货价格的“反向市场”特征,即越远期的合约价格越低,使得投资者在滚动操作中享有“正收益”,在商品投资界可谓凤毛麟角。在黄金与原油频繁波动、铜价对宏观预期极为敏感的当下,铁矿石反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抗压与保值能力,甚至具备了“类避险资产”的潜力。
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轮需求与资金的“双转移”?首先,产业层面需正视全球分工再洗牌的现实,避免对低端钢铁出口的路径依赖,转而发力高端合金、绿色冶金与装备输出。其次,在金融维度,应考虑在大宗商品期货尤其是铁矿石等领域增强人民币定价能力,提升亚洲资本市场的风险对冲功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应从政策高度重新审视铁矿石的战略储备逻辑,不应仅以“价格杠杆”看待,而应以“产业安全”和“金融武器”双重视角予以统筹。
特朗普或许是在为选情造势,但他这番“翻旧账”的行为,无疑再次点燃了全球钢铁与铁矿石产业链的神经末梢。当老牌经济体试图自保之时,新兴市场正迎来一轮“原材料赋能”的结构红利。而在这场全球铁矿格局的大洗牌中,中国、印度、东南亚乃至中东与欧洲,都已被悄然分配了各自的新角色。铁矿石,正从一种工业原料,变成战略资源、金融工具,乃至全球重构的杠杆点。而谁能率先看清这张牌桌,谁就能主导下一轮博弈。